第313章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第4/4页)

在今年中,整个高原区在完善的规划下,以寰宇大战中的超强动员力实现经济建设目标。

两万公里道路上,三百万个充电桩全铺设成功投入运转。这使得电力车辆普及速度赶上了东部区域。

电池能量密度太低了,使得其在长途运输方面要淘汰燃油车辆,就必须进行基建投入。早年是进行了相关基建投入,并且电力车必须做得大一点,才能抵消电池能量密度低的缺点。而载具变大,连带着所有设备都要大,必须要机械装来辅助货物的运输、轮胎的更换。

这一套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标准,为接下来全电力运输提供了基础。

相对于大食地区现在还在使用的燃油动力运输,电力运输不仅仅规避了高原区气压低,发动机动力不足的缺陷,反对大食地区形成了了物流成本优势。

在一年之内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完毕。这个执行效率朝着整个神州地区证明,高原区现在具有优良的运转能力。

对于眼下天竺洋的局势来说,高原地带恢复的“信心”,远胜过天竺洋其他地区的千军万马。

至于卫铿手下有几个师?这不是和平时期该问的问题。

高原上工作人员,已经外骨骼化,——尽管东部的环保组织诟病,还是大规模装备。

这种带着紫外线防护面罩、氧气供应系统的设备是高原的必需品。否则在外劳动的皮肤就会被晒得黢黑,皮肤癌高发。高原上在统计内工作者大约是五百万。大货车数量为六百五十万,其中百分之七十都是载重四十吨的货车(洲际导弹运输车需要,二十四个轮子载重六十五吨)。

目前环保组织要求,西神州在开发过程中维护高原上最后一块净土。高原的全电力画,被他们作为自己“呼吁”所赢得的重大成果。

但是这突然冒出“环保声音”其实是东边某些集团,看到高原经济腾飞,想在关键元件涨价搞得伎俩。

而一直防着被割韭菜的卫铿,早就拉来生产线,直接自己供应链替代,吓得东边马上不作了。

然而新的一年,卫铿看着洁白的雪山,则是在通过时空概率云,验算未来。

在大多数时间线上,高原区是个好地方,这里是全球气象的肚脐眼。

近古时代,地球东西方文明大核战时,也都避开了这里,因为科学家们说,在这里破坏,绝对会引起全球大气环流不可测的影响。尤其是欧洲文明极度依赖于洋流,对这类未知的情况极为担忧。

在神州位面,随着朝阳锐气的发展重新返回高原区,地表公路网络运输量经历暴涨式恢复,大量的人口聚集消耗能源也让青藏高原出现额外的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已经出现。科学家们已经能通过观测,预测到全球气候改变的程度。不再有对未知的畏惧了。

选择挺直腰板,韬晦,就注定无用。

高原区域已经发展成了天竺洋的战略后备,成为各个霸权在思考欧亚战略时不得不考虑的要素,所以~自己的扰动,让高原有战争的风险。

卫铿凝视着蓝天,说了一句简单的话:应当天行铸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