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这一仗是精神攻击(第3/5页)

任由明军再换套路,尹元衡姐弟仍旧勉力维持着守城战时文武两个方向的稳定。

这样对峙的局势已经持续了这么久,大家仿佛已经习惯了。

哪怕明军又换套路,却终究还是只喊喊话而已。

都说十则围之。明军虽然更强,但以这么少的兵力却始终放任汉城东面粮道畅通,除了办不到,朝鲜文武想不出别的原因。

作威作福惯了,他们确实容易忽略汉城之中那么多下贱平民的苦楚。

东城门是一直有粮食进来的,粮食去哪了呢?

“买不到!粮价涨了六倍了,还是买不到……”

仅仅允许在几个点出门买些生活必需品,但是粮食越来越难买。

不能说尹元衡没安排这些事,管着底下人分片管理,分出了一些粮食命令那些粮店卖给由胥吏领着的每户人家集中来买,可实际操作的细节他哪里管得住?

有多少大户人家要以防万一?

除了直接安排的军粮和要员人家,流入民间的粮食真能被普通人家买到的,少之又少,价格还高得离谱。

明明东面还是畅通的,但由于怕城中百姓逃难出去,导致后面苦战时没有民力可用,城中普通百姓根本不允许出城。

以前,汉城周围还有田地,城中不少人家在外有亲族,可以送送粮食送送菜,降低生活成本。

去年大乱一起,本就有不少城外百姓逃难到城中。往日只是小家小户在城中讨生活、多挣些钱的,家里张嘴要吃的人口还变多了。

现在不能出去,外面田地荒芜没有收成,城里又没多少地方能种,吃的从哪里来?

眼看家里米缸已经见底,妻子慌着神说:“爸爸,孩子爸爸,买得到的……东家他……”

“要给衙门老爷好处,被带去时才能都买得到,我知道!”男主人愤恨不已,“那些东西交给他拿去当了,也只换回了这么一点钱,好处已经都给他了!我们还有什么能给他?”

“那就让我去朴大人家里吧!”妻子泪眼涟涟,“他们说了,朴大人家里缺仆人,有粥喝。”

“不行!我怎么能……”

妻子是原先城北洞有名的美人,他知道。

无怨无悔地嫁给他,刚刚给他生了孩子养到两岁,尽管过去一直在城北洞那边种着田也没有让她的面容老多少。

一起逃难到城里,靠着他过去在城里做工的关系寻了东家宅里这一间小屋避祸。

东家是买到了粮,可让衙门里的胥吏帮他拿着家里仅存的一些值钱物事去典当换钱时,那胥吏看见了他的妻子。那个眼神,他知道其实就是胥吏在为难他。

东家不能得罪那胥吏,不然东家也买不到粮了。

“孩子啊!要是没粮食了,孩子怎么办啊!”跪坐在地上,妻子流着眼泪拉着他的手,“就让我去吧。不论如何,都要先活下去啊。我相信你将来能救我的,你会救我的……”

两人都知道一旦卖身出去后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但那又能怎么样呢?

又一天,汉城上空回荡的声音又多了花样。

李家王朝初建时,兵荒马乱的朝鲜民间多了一种歌谣。

这种歌谣慢慢传唱,多加改编,最终在后世以“阿里郎”为人所熟知。

此时此刻,这歌谣还不是将来的版本,但不妨碍张经安排着让士卒学唱,也算围而不攻的无聊日子中让士卒有些事情做,在充实的状态下保持士气——也算精神攻击嘛,道理都让宋良臣安排将来讲给士卒听了。

于是这种本身就脱胎于民间苦楚、寄托百姓感情、在民间多有传唱的歌谣,回荡在了汉城上空。

被征发的兵卒,大多也同样来自民间,父子分别、夫妻离散。

朝鲜仍是兵农一体,被征发来当兵,除了舍弃自己耕种的田地和陪伴的家人,不是当真打仗时还确实是要自备兵器、衣服、粮食。明军喊的“我们当兵有军饷”,属实精神暴击。虽然此刻大战当前他们的粮食自该有供应以稳军心,但这一切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