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大明还有个锦衣卫(第3/5页)

而自从出现了“物理大道”这种新学问之后,他又沉迷了进去。

为了他的喜好,他那个不懂学问、只知经商挣钱培养儿子的父亲,以前总是把赚的钱买书籍、文物来让他考据,后来又要买各种各样的新东西。

比如当年淮安的第一台自行车。

现在沈坤开始撺掇吴承恩了,话里话外就一个意思:过去这么些年你老是考不中举人,不是因为你不行,是因为你跟我一样没找对方向、分心太多。你瞧瞧老弟我,会试第一了!

沈坤知道吴承恩会有点酸,因为他知道那家伙还是想出人头地的。

酸就对了。

总而言之,刘天和对他说了:如今还只是三个方向,那算什么?将来,大约还会多不少方向,比如专门从事文艺创作的方向。

改元公元,定名中国,陛下胸中的宏图还包括了文化昌盛。

要不然,礼交部何必单设曲艺司?

最先被殿试新规则触及的人,知道了大明又在酝酿更新的考制和考纲。科举之学,以后将被称为科学,有许多科。

而为官,只是其中一科。

但为官这一科,目前仍旧是吸引力最大的。

在新科贡士中,二十二岁的谭纶仍旧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官府这个方向。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确实在企业和科学院什么方向上不太有兴趣,还因为他去拜访江西老乡严嵩时,严嵩很热情地接待了他,说陛下知道你的名字,盼你以后做个好官。

皇帝为什么会知道谭纶的名字,谭纶不知道。

但提前被皇帝知道名字的人,大多成就非凡,所以严嵩对他的热情,谭纶理解了。

现在,他对自己的将来,也多了不少期许。

皇宫之中,朱厚熜听陆炳禀报完贡士们的动静,最后也只是笑了笑。

“有议论就是好事。让天下读书人记起来读书考科举是为了什么,这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取士是为了国家需要。几百上千年以来科举有成就是为了做官这一点,越早改变越好。”

陆炳不管这些,他只是说道:“按如今的势头,若是考纲、考制的方略颁布天下,议论还会更多。臣是不是先做些准备?”

“不需要特别准备。”朱厚熜摇了摇头,“天下英才聚到科途来,朕把最终的出路从一个改为多个。天生我才,此短彼长,只以做官为目标的那条路竞争更激烈了,但其他路宽松啊?觉得自己换一条路试试更可能脱颖而出的人更多,嘴上说,身体却会很诚实。自今后,乡试或者中学毕业以前,都只学基础。而后选择方向,专攻一道,更容易成功,总比所有人都只去钻那四书五经强。”

“臣遵旨。”

既然皇帝这么说,他也就不搞什么动作了。

按陆炳的理解,这种大规模波及天下读书人未来的事,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但现在,皇帝真的对士子们的议论越来越显得不在乎。

朱厚熜看着陆炳:“你掌锦衣卫,还为朕留意着官绅言行,要明白这天下舆论有利有弊,也有轻有重。一些新东西,议论的过程,也是宣传的过程。这个过程里,有赞同的,有反对的。而一件事,赞同的往往辩不过反对的,因为赞同需要将来为佐证,反对只需举出过去就有的成例。”

“……陛下所言极是。”

“反对的,让他去反对。若只是动口,那有什么担忧的?只要他们没有因为这反对做什么阻止施政甚至图谋颠覆的事,那就只需在一旁耐心看着。记住,如今锦衣卫虽然声势不比以前,但一直按兵不动的锦衣卫,比时不时就夺门入户的锦衣卫更可怕。”朱厚熜淡淡地说道,“不必显露威风,却什么都知道,这样的话,脑子清楚的官员才更会永远把‘大明还有个锦衣卫’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