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把坏事做尽(第2/4页)

朱厚熜继续阐述自己的主旨:“谁家江山,便只有君臣。说到万民,也惯以民力视之。休养生息,是为蓄养民力。若无内忧外患,便以民力供养君臣。若有内忧外患,便以民力平乱御敌。朕以为,正因如此,故而从无稳固王朝,一姓江山屡屡倾覆,神州数度陆沉。可若真要谈到国,那却不同。”

御书房的两个伴读学士也得以列席,胡宗宪和沈炼各自记录着。

这既是起居注,更是大国策会议的纪要。

“国,曰疆土,曰人民,曰政权。生活在一片疆土上的人民,拥戴、信赖政权能保卫他们的和平安定,这才是一个稳定的国。一国人民的民心所向,才是政权稳固的基础。君主得民心,授命掌有权柄,任命百官辅佐,这政权只是国的一角。只重一角,头重脚轻,焉无倾覆之忧?”

朱厚熜停顿了一下,随后严肃地说道:“如今,国号大明,国名呢?朕以为,该当申明要旨,让大明子孙后代,君臣百姓,皆知何为国。此国从何而来,因何而立?中国源自上古,该有中华之名,此为姓氏。立国是为守土安民,该有人民二字。朕口含天宪,这天宪授自天道,天理大道尽头也是人理大道尽头,民宪既天宪!朕掌秉政权,唯有以天下大同为目标,方得国祚绵长。”

“正如人有姓氏,有名,有字,有号。今日诏告卿等,明年诏告天下,中国姓曰中华,名曰人民,表字以皇宪,号称大明,此后国书,以中华人民皇宪大明国为全称,简称中国。知国民,便知君臣权柄从何而来,知君臣治政为了谁,有什么目标。卿等以为如何?”

“……善。”

“诺!”

“陛下圣明……”

一时嘈杂,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心情、以不一样的腔调回应着,表达着自己的态度。

有的人觉得别扭,有的人却能想通这背后的深意。

历朝历代都有国号,但如今正式给国家起名,还强调姓氏、名、表字,看似儿戏,但却给皇帝、给群臣都套上了一些枷锁,着重强调了历史责任、远大目标、立国为民。

朱厚熜点了点头:“卿等皆知,这一次大国策会议,朕想集卿等之智,立国之宪条,君臣万民共遵。朕定下这名字,就是朕之意见。君皇遵宪条,可稳政权、受拥戴、存远志。群臣遵宪条,可保富贵、展宏图、享敬重。万民遵宪条,可明法纪、知行止、得安生。这宪条让君臣万民知中国从何而来,将向何处去。”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天下大同,古往今来说了多少年?怎么走过去?能走过去,亦或只是让天下万民知道君臣正带着他们往那里走,则民心稳固,政权不失。在宪条里,君臣要议出一些真东西来。将来,不致于因为昏君奸臣坏了这天下为公的大道,坏了那些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稳固国家的长远大政。”

听皇帝明明白白地说着昏君奸臣坏事的话,大家才终于切身感受到皇帝是来真的。

君臣万民共遵,不是玩笑话。

皇帝真是二十年如一日,带着君臣及将来的君臣一起卷……

朱厚熜指了指他们:“国策会议设立也有二十载,总理国务大臣已历五届,朕之决心,卿等都知晓。君臣不误民心期盼,掌权秉政互证得失,这宪条规定中国政体,其中万不能颠扑的,便是国策会议群臣共议国策之制。贤臣得其职,此国之幸事,君之幸事。”

“朕设了国库,皇室用度也有定额。朕设了总理国务大臣,让诸国务领诸国事。朕虽圣裁要务,然卿等共议之事、公推之人,朕也鲜少一意孤行。朕放权,是因为共议过程有助于凝聚共识、共议结果大多稳妥,共推过程有助于汰除奸佞、共推人选大体合乎众望。但朕放了权,自然是希望这权柄运用得宜、合乎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