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保守派觉得皇帝太保守了(第2/4页)

因此,本身作为第一个观察民间疾苦的事情,被朱载墌和张居正都放在了脑后。

在荆州,张居正其实很有名气。但是自从当年际遇非凡入了京,他就再也没有回来过,而张家也都搬去了北京。

纵然还有族人,但张居正离开荆州时还只是个小孩子,如今却长得器宇轩昂、气质迥异了,也没什么人知道这个名叫张风的人是谁。

一路交游,太子和他倒是因为对新学的见解极为不凡,闯出了一点小名气。

眼看太子有点享受这种被他人称赞、追捧的感觉了,张居正提醒了一下:我毕竟是荆州人,待久了,只怕还是会被猜出来,换个地方吧。

于是三人开始启程前往山东,戚继光倒是很紧张:因为要开始坐船了。

如果在江上出了什么事,那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不用多想,联系了人,随着一个商队一同顺江而下。商队之中的部分水手、力工,自然都另有身份。

但主家还真不知道,这商队的少东家在船舱里眉飞色舞:“到了武昌,定要去那秀江楼共谋一醉!兄弟我做东,我宋家所供养的楚艺团,人称武昌色艺双绝。当家头牌舒姑娘,那可真是……”

戚继光在一旁听得额头冒汗,看了看张居正。

这一路上是交了些朋友,但是让陛下知道了咱们带太子交了些什么样的“狐朋狗友”,竟要带着太子逛青楼,回去之后会被打死的吧?

张居正只是兴致非凡地向他了解那武昌的风土人情。

戚继光又看了看太子:您那发亮的眼神是怎么回事?

咱不是来体察民间疾苦的吗?

……

时间转眼到了十一月,京城一时重臣云集。

养心殿里,君臣再相见,朱厚熜和唐顺之已经都是中年人了。

“臣是想通了。历来地方重臣,至多三年就要回京见驾一次。陛下胸怀广阔,只说路途遥远,来往费时误事。”

在交通条件如此落后的时代,让地方官员必须来到皇帝面前走一趟、象征性地述职谢恩,无非是强调皇帝对人事权的掌控而已。

近一点的地方还好,远的地方,来回一趟小半年就过去了。

朱厚熜见他拿这个举例子,说自己对任用的官员的信任,只是微微笑了笑。

“你回京了甚好。以你之才,领文教部事外,军务会议也可以挂个参谋。”朱厚熜对唐顺之极为欣赏,“今后这些年,帮着朕把周围的秩序建立起来。大国策会议上,许多人对于朕为何要先拿日本开刀还是会不理解的,你怎么看?”

以唐顺之的学习能力,让他去领文教部事,不会占用他太多精力。

科学院的设立,大明科研系统的建立,围绕新技术的研发,更需要的是思维开明、管理得力的人才。

唐顺之在办好这件事之外,更可以发挥他在韬略上的长处。

“太祖虽有言,日本乃不征之国,然今非昔比,航路已经熟知,大明兵甲之利更非日本可挡。”唐顺之想了想之后说道,“言利之余,更重要的是陛下要拿日本做什么。曾听闻,陛下要在日本试行虚君之制?”

他对朱厚熜很直白地问了出来,看着皇帝的眼睛,等待答案。

朱厚熜沉默片刻,缓缓点了点头:“朕确实是这么想的。”

唐顺之欠了欠身:“臣斗胆叩请陛下,万勿如此。”

“为何?”

唐顺之眼神坦然地看着他:“臣遍翻史册,未有如陛下谋虑深远者!陛下忧心将来有立储非贤、误国误民之忧,如今就在日本试行虚君之制,适得其反。”

“你详细说说。”

见皇帝丝毫不因为他说得坦白而变化表情,唐顺之的眼神里很钦佩。

“依臣之见,将来大明在位之君,能贤明、勤勉如陛下者,几可称再不可得。在日本试行虚君,只会让陛下子孙忧虑不已、大明将来群臣人心浮动。君臣相忌,于大明是祸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