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皇帝心中未来的大明(第4/5页)

外滇暂止兵戈,但缅族、孟族、掸族的矛盾仍然在。

交趾南北黎、莫两朝并立,宣交使馆仍旧依托海贸行在挑动纷争,夏言很清楚皇帝的最终目的是那里成为实土。

辽东三个边市,朵颜三部、女真都在大明要开发东北的战略中有新的用处和引导。

而朝鲜,大明在等着他们王储之争的白热化。

日本,又开始了谋划。

这一些,是身居高位的重臣们开始为自己、为家族子嗣谋划未来的依据。

但对年轻一代来说,他们还只是准备着踏入自己人生的新阶段。

明年二月,又是会试。

已经成为江宁省一部分的徽州,二十二岁的胡宗宪准备启程。

因为乡试年年考,所以他中举人的时间更提早了一些,这是新法给新一代士子带来的最大利好。

他对自己的把握不是很大,所以准备提前去京城,多请教一些人。

但四川的赵贞吉却很有把握。

因为虽然七年前他就名列四川乡试第四,但在杨廷和致仕回乡后他去拜谒时,杨廷和给了他很高的评价,也对他有了新的建议。

“将为社稷器,吾儿慎弗逮也。”

有杨廷和的评价,有听从杨廷和继续研习新学的六年沉淀,赵贞吉仍旧在四川潜心苦读,并不急着进京。

他的祖上做过南宋丞相,他的志向和目标,同样是如今出现的总理国务大臣。

厚积薄发,赵贞吉相信杨廷和的判断:新法初期朝廷缺乏深刻理解新法和新学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一飞冲天的机会越来越少。如今朝堂上的格局,也带来了新的年资秩序。嘉靖八年的那一批,和唐顺之他们相隔太近了……

所以隔了两界,嘉靖十四年,会是最适合赵贞吉进入皇帝视野的一年。

他要以更强的姿态进入皇帝的视野!

此时,早已进入皇帝视野的海瑞在京城已经不知被抛过来多少橄榄枝,但他谨听着皇帝的教诲,安心学习。

他感受得到皇帝对他的期待,君父恩重如此,海瑞很担心自己有负圣望。

天资有限,就要努力,更要守心。

在广西梧州,广西总兵官的家里,戚景通匆匆回家,身上还穿着甲。

“父亲!”与原先不同,戚继光已经九岁了。

“你祖母安好?”

“回父亲的话,祖母身子很好,就是常常惦记老家。”

戚景通点了点头。

从张孚敬到山东开始,戚景通就有了不一样的官途。

他自知天资并不算好,故虽然命途更改,有了一子之后仍旧命名为继光。

昔年,戚家是因祖上戚祥得太祖之恩,才有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光荣。皇帝昔年南巡时特地问起过戚景通,这件事张孚敬对他说过。

而后来调任广西总兵官,成了一方重将,此前去京城参加那军改会议时,皇帝私下里还问了问他儿子的近况。

广西事务繁多,交趾献回了三府之地,藤峡盗乱的隐患仍在,戚景通一直忙得不可开交。对于皇帝的关心,他也只认为那是皇帝对他释放的客套善意罢了。

但是对于儿子的培养,他确实不曾松懈。

结果现在,京里传来的御信让他不得不亲自赶回来。

“你准备准备,随督台入京。”

戚继光有些懵懂:“入京?为什么?”

戚景通心里激动,但仍旧表现得严厉:“此乃陛下旨意!入京之后,到新建侯身边照料,入锦衣卫学读书!”

“……新建侯?”

“陛下殊恩,你万万要用心!”

戚景通不明白是为什么,但是名为照料年迈的王守仁,但跟在身边言传身教,这又如何不是王守仁在兵法和学问上关门弟子的意思?上一个这样的人物,是唐顺之!

隐隐有一种担心戚景通不够能耐把儿子教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