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宣府立誓(第2/4页)

要深究的话,原本不需要这般出生入死,儿子也是侯爵。但如今陛下雄才大略,既然定了勋臣无功都要降等袭爵,武定侯家却成了嘉靖一朝第一家不降等的勋臣。

陛下终归是有功必赏。

“起来吧。后面这两年,你不会好过。记住,届时凡事听伯安的。”

“……大司马?”郭勋愕然看着他。

“朕已与杨总参、王尚书商议好了,着他改任宣大总督。”朱厚熜说道,“宣大这几年既要应付边患,还要革弊练兵,有王伯安在这里坐镇,朕更放心。”

“臣明白,臣必不会自恃侯爵,扰了王督台大计!”

相比王宪,陛下很肯定他郭勋确实更佩服王守仁。

一场大捷下来,因功升赏者不知多少。边将贪功启衅的,恐怕也不会少。宣大需要更有威望的人来慑服,创造了这次围歼战机的王守仁必定无人不服——他是能给大家带来更大功劳的人。

“去杨总参他们那边吧。你是大同总兵官,接下来大同怎么布防、怎么调任,你也去说说你的看法。”

“臣必定只推举有勇有谋之将。”

随后两三日里,朱厚熜把一些在这次大战中出力不少的文官、武将都见了见。

同样,也有那个从井坪赶到宣府来的杨博。

能有举子刚刚摘得解元便搁笔从戎去边军中出一份力,朱厚熜相当欣赏这份热血。

杨博是黄崖山之战从头到尾的亲历者,朱厚熜与他细聊了两三个小时。

尽管没有给杨博任何的封赏,但谁都知道,有解元之才,杨博必定是要参加后年会试的。而现在便已简在帝心,他相当于已经保送进士甚至一甲。

杨博离开后,朱厚熜召来了杨一清、王守仁、唐顺之、郭勋等人。

“此前战局紧张,一直来不及复盘各处战事。今日从杨博口中知晓黄崖山经过,俞大猷能有如此战绩,除因个人勇武及黄崖山地势,他那防守策略里,朕看出来一个亮点:他是把每一个兵种的潜力都用尽了,彼此配合极好。鸳鸯阵兵、炮兵、火铳兵,不光是扬长避短,运用时机也很重要。”

一边介绍着杨博转述的黄崖山之战细节,一边说他的看法。

这些天来,朱厚熜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火器的革新、稳定列装、操练都需要时间,大明至少还有数年、或者说基本上在朱厚熜有生之年仍必将处于冷热兵器结合使用的阶段。

不同军种之间的配合,会是后面练兵、打仗过程中极重要的事。

将卒死伤比例越低,越容易沉淀出勇将、老兵,战斗力的成长才越值得期待。

朱厚熜脑子里是有关于所谓多兵种合成军队的概念和模糊记忆的,但那必定不能随意去使用——单兵杀伤力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机动和战场情报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但俞大猷一战成名,鸳鸯阵在小地形或者同时面对规模不大敌人时候的战力,已经很值得思索。

课题自然是丢给杨一清、王守仁他们。

大范围的改动是不可能的,但他们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共识:朔州守御千户所并入井坪守御千户所,升格为卫。而宣大诸卫所,都遣一个总旗去井坪卫受训,习练鸳鸯阵。

宣大边墙构建之处虽然大多数地形都不算险峻,但如果最外围防线守军中都有数百人的鸳鸯阵兵,在合适地形确实非常便于阻截、迟滞敌军,为援军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至少两镇总兵的亲兵营、总督巡抚的标兵营,是可以采用更高规格来练军队的。总量加起来也只是数千,骑兵、鸳鸯阵兵、炮兵和枪兵、刀牌手配置好,他们也能成为宣大不容小觑的一支机动增援力量。

“宣大此后必定连年遇敌,且战且练。”朱厚熜期待地看着王守仁、唐顺之,“你们都是长于兵法韬略之人,大同那边还有俞大猷师徒二人。再有武定侯、榆林伯二人,朕就将宣大托付给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