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北元之主必须留在这!(第2/5页)

“依卿等所说,擒住博迪后放回到草原,对大明才更有利?”

“自然如此。博迪或死或被擒,北元都会另立新主。俺答自然不能立刻问鼎汗位,反而北元新主必须倚重右翼抵御我大明。”杨一清这些老政治家从政治需要剖析这场战争,“反而博迪若回,他虽有一败,却仍是北元之主。右翼已然坐大,左翼则更需拥戴他与右翼抗衡。俺答也不能利用北元新主需要先慑服左翼的时间,在没有后背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寇边。”

朱厚熜在思索着。

在他心目中,这次作战计划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俺答,这个俺答的雄才大略,对大明的威胁大多了。

战场上的消息传递要花时间,更靠西面的俺答会提前那么一两天知道消息。

就这一两天的时间,博迪就身陷燕山了。

现在还是俺答实力不算雄厚的时期,但他已经在这次战事中随机应变,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

经此一战,杨一清他们同样认可了俺答对大明的威胁比博迪更大。但现在,他们却建议放回博迪,让他们先内耗起来。

博迪没死,那么俺答的“胜者”言辞就站不住脚了,至少博迪一定会记恨俺答。

“宣大边镇,需数年革旧弊、练新军!”杨一清继续说道,“博迪若死,北元新主第一件事不是对付右翼,而是收服左翼,甚至要倚重右翼收服左翼。这种局面,更有利于俺答。虽无大汗之名,却有大汗之实。如此一来,俺答不会给大明边镇喘息之机。”

现在有点半场开香槟的意思,毕竟博迪还活蹦乱跳着呢。

但毕竟,这件事的大方向已经确定了:俺答已经全身而退,博迪则最好也只是大败而归、威望尽失。

草原上的格局必定因此改写,大明也需要有新的应对。

君臣之间商议了一阵,发现草原上最有可能的走势,将是俺答可能势不可挡地崛起:奉立幼主的北元汗庭,将只能更加依赖右翼三万户来抵挡大明。而右翼三万户,也必将是以俺答为首。只等俺答势力进一步扩张,同样有黄金家族血脉的俺答大有可能成为另一个达延汗——博迪八岁的儿子,可还来不及有儿子。

杨一清他们觉得,大明连续两年有了大捷,接下来缺的只是时间而已。

原本俺答想一步步走到那种高度,没有十几年做不到,至少博迪还活着的时候很难做到。

但如果博迪死了,那可就不一样了。俺答可以不用成为名义上的大汗,却实际上成为北元实力最强的人,甚至调动北元汗庭的力量,作为名义上对北元之主臣服的交换。

察哈尔汗庭的权臣携着一个幼主,又能指望什么?保持住现在的地位和享受就好了。

所以博迪死了,大明反而得不到增强边镇实力的时间。

这次就算谋划已久,实际也胜得相当侥幸。从下一次开始,俺答可就不会这样做了,而是玩起草原骑兵最擅长的事:来去如风,劫掠资财、提升实力。

边镇连年遇战,还怎么革弊?

在杨一清等人的劝谏中,朱厚熜最终却抬起了头:“不!北元之主必须留在这里!”

……

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延续,但政治又是怎么实现统治秩序的艺术,而最有效的统治总是基于民心。

此刻在边镇,民心是将卒博取功勋的心,是边镇百姓从此信任边军能战胜鞑子、保卫他们的心。

对朱厚熜来说,这民心是他御驾亲征之后,有不世之功、立空前威望、震慑大明内外的心,是臣民对鞑虏从此不只是一味恐惧之心。

至于俺答不会给大明喘息之机,那有更多的解决方案。

御驾移向龙门卫,皇帝向边疆再靠近一步,已经到了边墙旁边。

傅铎移驻松树堡,李全礼从长安所推进向三岔口堡。一道道命令正不断发出,大家接到的命令是:先全力布防边墙,阻止鞑子从龙门所、独石口等边墙寨堡之外的边墙薄弱处夺路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