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御驾亲征虎头蛇尾?不!大明也有希望抓个留学生(第3/5页)

但战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属于不容易被联系上、不容易接到新命令的孤军。

尽管还没人发现他们、他们很安全。

但他们所携带的粮食有限,明军本该有一个很明显的举动,要在二十天之内达成战略目标,让入寇北虏不得不败后退却。

如今,这个举动变成了反攻。

这反攻的第一步,是李全礼来做的。

护驾万五京营大军中,选锋五千,首先从宣府西北出发,沿着洋河北岸准备稳守于万全右卫的南面,保护洋河以南的万全左卫和怀安卫援军渡河。

这有点像背河一战。

节奏不快,毕竟行军也足有两日路程。

但鞑子哨骑是能第一时间发现动静的,因此行军中的京营选锋,还要面对虏骑随时可能到来的野外冲阵。

那样就行走得更慢了。

第一天,平静,安然无恙。

“俺答是兵不够,还是准备让咱们误以为他兵不够。”

杨一清听了之后摇头:“陛下勿忧。管他如何,军令已下,就先解柴沟堡和张家口南面之危,再向北克复万全右卫和虞台岭。”

第二天,京营选锋已到了万全右卫西南侧,离柴沟堡已不足四十里,这是最紧张的时刻:仍在攻击柴沟堡的鞑子和北面的鞑子主力,都随时可能三面来围攻。

但这一天,他们仍旧很安全。只见敌骑哨探,不见敌骑主力。

第三天,从南面夹击张家口堡的鞑子被何勳及来援的宣府三卫其一赶走了,万全左卫及怀安卫援军已开始渡河,仍然没有见到敌骑主力。

你要说俺答真的分兵去了东面攻打龙门卫,可明军派去虞台岭方向侦查的哨探要么遇到蒙古哨探无法深入,要么就一去不回。

虞台岭那里仿佛迷雾一团,不知真实情况如何。

唯一的好消息,是井坪之战的战果终于传到了宣府这里,在反攻大战真正开始的前夕。

陆炳没有离开过朱厚熜,他实在没想到,大同西路的这一仗竟打得这么漂亮。

大明已经很多年没有在鞑虏身上取得如此大的、实实在在的战果了。

“井坪大捷!陛下,即便宣府不能诱敌败敌,此战已足可献捷太庙!”杨一清很激动,“武定侯有乃祖之风!此战虽胜得惨烈,但若不是武定侯亲自赶到,套虏舍了黄崖山入寇朔州,已再成追之不及、战之难胜之局。”

“……俞大猷重伤未醒……”

朱厚熜知道杨一清说的惨烈确实惨烈,井坪守城、城南夜战,再加上之前的黄崖山战损,迎恩、阻虎、乃河三堡被破,大明将士总的伤亡,实则比套虏在大同的损失更大。

他眼中有寒芒:“那刘铠竟是死在了疆场,倒不好惩治了!”

“……陛下。”杨一清看到皇帝并不怎么高兴,也只能苦笑着劝谏,“增援不力,但守城任重。他若未战死,朝廷却也不能因此就重办他。边镇诸将,大多如此。若因增援不及时便重惩,人人自危……”

“不及时?”

杨一清无奈点头:“不是才三天吗?要侦察敌情,恐调虎离山;要分兵调粮,重新布置城防……援军总是会慢不少的,武定侯若不是立下了这等大功,之前以不听军令为名斩了李鉴,实则是令边将难以心服之举。”

朱厚熜还能有什么话说?

只能说明边镇多年的毛病几乎快没得治了。

但这就是人性,惜命的更多,怕后果更严重的更多。

他默默坐回到了椅子上:“看来,朕此前想法确实大胆。此战,胜得侥幸。此计,俺答也没糊涂到相信。”

“事在人为!”杨一清却肃然道,“臣等是为了陛下那一句话而定下心,决意一试的。”

“哪句话?”

“土木一变,君臣从此畏首畏尾。陛下要以御驾亲征而大胜还朝一振大明君臣意气,臣等愿鞍前马后,尽力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