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大比,受阅(第3/6页)

站在朱厚熜两侧的杨一清、顾仕隆不知为何,忽然眼睛有些湿润,胸中激荡着豪情。

都说沙场秋点兵,但往昔说点兵,不如说是点将。

军伍之中,规矩不少,但这种形式的礼仪还真没有。

这次皇帝列支白银五万两整,搞这一出难道只是为了玩吗?

眼下看着校场之中齐整的军容,听着他们之前行进间和呐喊时所表现出来的士气,真让人感觉到精兵可用。

杨一清当年去总制三边前,对皇帝说京营可以缓成军。既然设了国策会议盘活了朝堂中枢的水,三五年内大明不会有大乱。

顾仕隆则经历了嘉靖三年的湖广叛乱,平叛立大功的是新练的神机营选锋,是锦衣卫和内察事厂。叛乱的,则是不甘利益被夺、担忧军伍改制的湖广三卫两所。

现在,皇帝通过这次大比、检阅,把京营募兵后实行新操典的部分成果甩到了他们面前。

军务会议的参谋们,兵部尚书王守仁,五府都督们,都听着李全礼对入口方向呐喊:“参比武将入场受阅!”

传令兵一声声地接力过去,然后那边先响起一人的声音:“举军旗、将旗!”

俞大猷分明远远地听着,那边也像之前的老兵营一样,要先经过什么“立正”整队,然后开始同样喊着“一二三四”的号子,齐步进来。

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接连不断的。

每一个参比武将入场的时间不同,他们之间虽然隔了一段距离,但不同队伍之间喊的口号是不同步的。

因此,脚步声自然也不同步,这让武进士们和场间老兵都心头翻涌。

但是,随后也有后面的队伍刻意调整好了节奏,或者说一直在这种气氛里,大家自然而然地调整了节奏。

他们走得不如老兵营整齐,他们也都或多或少地显露出疲惫,不少人的衣甲也是脏的。

在观摩着“演习对手”的老兵们是辛苦的,这些都是今天累了一天的疲兵。带着兵器辎重干粮十里行军,又在争先后的紧张情绪里实弹“攻寨”,不逊于经历了一场苦战。

现在,他们至少是前两关的得胜者,尤其现在最先走过来的,是最先抵营、最先“破寨”的那些。

恐怕对手就是那前十队,除非他们分列受阅时出了大乱子,显得“大战”之后军纪涣散、疲惫不堪。

但这最前的十队哪里肯?

对他们的统帅武将来说,前十,县爵可降等袭替;前三,三代不降等。更重要的是,那意味着在皇帝眼中,他们是目前大明在职中层将领中可能最有潜力的十人!

对辅佐的把总来说,京营里已经有因功授伯爵的纪维民。如今非战之时,这演习就是他们立功的机会!

而对这些新兵来说,这三个月堪比地狱!

可是苦归苦,统帅他们的三四五品武将们这段时间是真的待他们如同兄弟,同寝同食,一样吃苦。每天都要操练得那么累,却毕竟每天都有管饱的饭,还有肉,甚至还有过酒。

现在他们是要经过皇帝眼前,要经过以前的阁老面前,经过国公爷和兵部尚书大司马老爷面前。

普天之下军伍之中,这是最高规格的舞台。

他们只用咬着牙,走完今天最后一段路,像统帅将官说的那样:把腰挺直,把号子喊亮,把脚步走齐。过了今天赢了大比,将来个个都是本将的亲兄弟。就算比完不能把你们要到本将身边做亲兵,每个人,本将也自掏腰包犒谢一两银子!

走完这段路,就有一两银子!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现在第一队接近点将台的武将走在最前头,举着自己的将旗,忽然喊道:“向左看齐!”

于是俞大猷看到这一队的脑袋都偏向了点将台的方向,但他们的脚步还没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