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南京热锅,北京热血(第2/5页)

吏部对科道官建言的“名单”,再按规矩制作好访单,委托科道官去查访;同时结合南京各衙门堂上官对属官的评语,根据考察八目评出四等结果。

八目,曰贪,曰酷,曰浮躁,曰不及,曰老,曰病,曰罢,曰不谨。

四等,年老、有疾者,致仕;罢软无为、素行不谨者,冠带闲住;贪酷,并在逃者为民;才力不及者,斟酌对品改调。

堂审,就是给个辩驳的机会。五品及以下的考察结果,在部院京察这个环节就会决定。

四品及以上,按规矩是在堂审后开始写自陈疏,由皇帝决定去留。他们不用被堂审,这是朱袍人的体面和特权。

历来京察,大多都掺杂了清洗的元素。

因此,京察也历来都被官员所抗拒。一开始十年一考,弘治年间定下六年一考都不能严格遵守。

这六年一考成为正察。正察不遵守,借什么灾变之名临时京察、实则清除异己的闰察则不定期会出现。

眼下不是闰察,皇帝继位已经进入第六个年头了,确实名正言顺。

但众人忘不了,新法当中,还有考功法呢!既然有了考功法,还有这个京察的必要吗?

南京六科都给事都沉默不语:南京官员大多都是在这里养老的,他们也谈不上多例外。

养老人何必为难养老人?

要知道科道官的品级都比较低,他们也在被考察之列。

夏言则开了口:“久未京察,建言咨访历来也一同进行,那便各司其职吧。科道官尽快拟疏,奏评南京诸官优劣,考功司也尽快把访单做好,择日再合议。”

“……阁台以为如何?”贾咏仍旧尊敬地问向杨廷和。

这个时候,杨廷和才睁开了眼睛,缓缓点了点头:“历来京察,这建言咨访,轻易便花去三五月时间。一则咨访急不来,二则也不能偏听、偏信。如今六月便下了旨,半年时间,总该是够用的,如此安排甚妥。就算不够用,多花上一些时日,也要为求谨慎,别冤枉好官。为官不易,五品以下前途皆系于此,鸣和,公瑾,才伯,你们需谨记啊。”

贾咏微微张了张嘴。

夏言建议不用等到科道官的建言都上来了才制作访单,意思就是别纠结于减轻工作量:正五品及以前,全员遍访。

杨廷和则更狠。嘴上说着别冤枉好官,实则不就是细细查访,慢慢查访?半年甚至都不够,还要拖到明年去?

五品以下官员虽更多,但也用不了这么久吧?怎么感觉……目标是四品以上?

夏言确定了杨廷和的态度,眼睛里精光一冒。

新君继位,他夏言才是第一个得到天恩之人。但参与了京营重设筹办一事之后,他来南京已经是第六个年头。

六年时间,官品升迁不可谓不快,如今已是正二品。

但是这毕竟是南京,远离中枢。同样是正二品,实则只怕仅等同于北京的正三品。

距离参策看似只有一步了,但实则还有至少两步,而这两步,越来越难。

他已经很清楚,连杨廷和都来南京了,他想从南京离开,除非皇帝不需要再在南京安排这么多自己人来镇场子。

这次,就是一次清洗,以京察之名!

大杀广东、山东的张孚敬,已经是总督了。

京察这柄无形之刀,如今建言咨访奏劾这些权柄,握在他夏言手上!

南京六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最大的作用其实是方便皇帝往南跑路。

而不到这种朝廷有倾覆之危的平时,它帮助北京控制更富裕的江南,也用南京的大量官位来调和一下北京的矛盾。

旨意一到南京,京察的压力下,南京养老官员们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

向来调任南京,便如同惩罚。但是夏言不同,他是从南京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