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沸腾的大明(第2/6页)

重文轻武这么多年了,这样的场面不知道在多少地方上演着。

年轻人有热血,年老的阅历多。

民间百姓的乡试是由布政使司参与组织的,山东布政使安排了人专门忙这件事。但时间来到了四月初五,距离武举乡试举办的时间已经只有一个多月了,各县的报名情况仍不容乐观。

还得留下考试组织和考生赶到济南的时间,实际的报名时间已经不足二十天。

“藩台,多的只十余人,最少的还只有五人。不说千里挑一,难不成我们这十个名额,便只从这总共百余人里选出?”

从历年每一科武进士整个大明都只能选出数十人就看得出来,武举一向有多么不受欢迎,基本上都是卫所体系内某些有上进心的或者想镀金的官兵才会去去参加。

现在哪怕给出了很诱人的赏格,但面对同样“扩招”了的文举,武举仍旧受着歧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的观念已经存在了这么久,哪有那么容易轻易改变?

“……还有二十余日,行文各府州县,各县不得少于二十员,各府辖州不得少于三十员。”

只能下死任务,哪怕他们拉些人来凑数,也别让省里武举乡试的场面太难看——京里,管辖山东都司的左军都督府的左都督是崔元。

他是驸马,是京山候,更是参策,是参策当中代表军方的首要重臣,是绝不会改变立场的忠实帝党!

山东武举恩科,左军都督府会派一个正二品的都督佥事专门过来主考的!

武举乡试不像文举乡试那样还需要秀才的生员身份,届时若除了卫所官兵,整个山东民间只有稀稀拉拉百余人应试,那岂不是难看?

负责此事的藩台参政很忧心:“若各县胡乱拉些人来凑数,届时弓马不熟,场面岂非更难看?”

“……督台都允了十五个官位!这些愚民!”

布政使司衙门里不知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正在愁着,书办走进了官厅:“藩台大人,新一期的《明报》送到了。”

“先搁在一旁。”

“藩台大人。”书办却没挪脚,“殿试结果出来了,状元是常州唐顺之。报上,有状元、榜眼、探花的文章。另外,还有一则消息。明年二月,要办制科。定国安民、靖国武略两科,各科魁首……封伯!”

“什么?”山东左布政使胡须都抖了起来,忘情地站起来,“封伯?拿来我看!”

状元是谁,他倒并不是那么急着关心。

但是居然要开制科,而且这两科魁首竟许了伯爵之位,这实在是骇人听闻。

新的报纸拿到了他手上,他摊开之后,眼睛却先被头版头条上的殿试策题给吸引住了。

细看一眼之后,他不禁轻吸一口凉气:“……竟如此之难?”

该参政也将脑袋凑了过去,同样神色震撼。

殿试策题的形式,变了!

他也是进士出身,殿试自然参加过。

一看到这样形式的殿试题目,尤其是题目当中的信息量和答策难度,他这个已经升到从三品的参政也不由得呆住了。

让他在殿试当初作答的话……

“常州唐顺之?何许人也?”

他喃喃自语。

能在这一科殿试夺状元,那状元、榜眼、探花的文章都得好好看看。

这样的题目,已经与新法息息相关,已经是很具体的政务。既然出了这样的题,这三人的策文定有极为出彩之处,甚至可能代表着与钱法有关的许多后续改革方向。

两人一时忘记了武举乡试报名难的问题,也忘了去看那可封伯的制科消息,更忘了先安排下面拿这个消息去吸引更多民间百姓报名。

“……此人,此人……”左布政使已经在看后面某版上唐顺之的文章了,看着看着,嘴里就只能惊讶地嘀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