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炼丹术?化学!(第3/4页)

年轻的陶仲文发言很少,这时揣摩了一番面前形势,忽然开口说道:“修道本不拘内外。人生天地间,吞吐天地元气,日用五谷杂粮,更炼服仙药,可见命体本有不足。百姓尚有以形补形之说,我辈点石成金,这位金信士以石膏石灰肥庄稼,却如陛下所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贫道以为,不必争执内修外修了。”

邵元杰只长于符箓、斋醮,闻言立刻说道:“陶道友不妨为陛下细细剖讲一下丹术心得。道友神药,贫道闻名久矣。”

接下来是陶仲文的主场。

在大明的诸多道士当中,陶仲文能在嘉靖朝留下一笔,自然有他的本领。

历史上,嘉靖也是病重时求助于邵元杰,而邵元杰出于自己年老需要找一个接班人、皇帝对修道的尊崇和当时的特殊情况推荐了陶仲文。

当时的特殊情况便是:嘉靖子嗣同样艰难。

而陶仲文出马之后,嘉靖同志在随后的三十岁到三十五岁之间迎来了属于他的婴儿潮——嘉靖一共十三个孩子里,十二个是这个时间段出生的。

虽然其中有十一个早逝了,更是有六个没有活过两岁。

但嘉靖同志十五岁登基,这十多年间子嗣艰难的状况得到改善是很明确的。而这其中,陶仲文对他身体的“调养”不容忽视。

现在,陶仲文因为邵元杰这一捧,开始讲起自己对于丹道的理解。

他有几把刷子,朱厚熜知道他,所以并不关注他对于炼丹修道的刷子,只关注到一点。

陶仲文是把这些方术当做很正经的大道在研究的,虽然他的出发点还是为了修道成仙。

“陶道长见解颇深!”朱厚熜暂时找不到其他更有潜力的“化学”人才,因此装作很惊喜的样子,“道长所炼丹丸,效用一至于斯?”

“因人而异。”陶仲文并不愿意打包票,“贫道所炼丹丸,一向为己所用。陛下若有心向道,也不可舍近求远,修身修心一般重要。”

朱厚熜连连点头:“那便是陶道长了。黄锦,拟旨!”

一道旨意下去是不是会助长正一道的声势,朱厚熜懒得管。

在紫禁城内炼丹“搞研究”,最终还是听他的。

朱厚熜已经听出来了,陶仲文其实是个很聪明的人。

发觉话题跑偏,就把话题拉了回来,侧重于皇帝的需要上。

朱厚熜很明显并没有好奇哪一家修道的法门更好,他只关心具体的炼丹术而已。

而这方面,陶仲文确实很自信。

旨意下去,陶仲文获封佑国宣教真人,正一道“大获全胜”。

随后,朱厚熜命人“礼送”诸位道长出宫,只留下了陶仲文这个“钦安殿住持”。

邵元杰和陶仲文提前交流着“提携”与“被提携”的眼神,朱厚熜却在等着这里只剩下好说话的少数人。

而后,朱厚熜、张仑、陶仲文、金坷垃四人共聚一室,旁边是黄锦。

“陶真人,你于丹道之上心得,可能印证于金坷垃制肥一事?”

朱厚熜已经封赏了他,现在也没有更多的耐心去让他更加“心甘情愿”地做一些事,而是直白地问。

陶仲文闻言凛然道:“贫道既以为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愿精研一二。”

朱厚熜满意地看着他:“陶真人于修道,已近得真谛。英国公,此事原委你已知晓,其后便多用心吧。如今朕求得修玄高人互相印证,皆为参透肥料之理,利我大明百姓、壮我国力而已。”

这番话,既是说给张仑听的,也是说给陶仲文和金坷垃听的。

皇帝做事的目的性很强,他并不是因为对长生术感兴趣这才寻访了各地修道高人,他的目的很明确:利大明百姓、壮大明百姓。

讨论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这时外人里,只剩下了陶仲文和金坷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