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皇帝的信(第2/4页)

这会对蜡产生极大的消耗,而问题在于:蜡在宋代找到了用从白蜡虫的分泌物中提取白蜡之后虽然成本降低了不少,但此时蜡烛仍旧是“贡品”级别,一支的价格高达百文以上。

目前产这白蜡的,都在江浙,用的方式便是养殖白蜡虫。也许需求暴增会让蜡的成本降下来,但是随之而来的影响是:江浙地区收益与养蚕差不多的白蜡虫养殖一定会大大攀升。

整出什么改稻为蜡事小,江南又多一项经济红利也事小,但推广这种方式对整个技术的推动有多大的意义?

相反,螺丝螺柱螺帽出现在大明,它的意义太大了。

事情已经安排下去,皇帝终于把注意力放到了国策会议上。

十一月十五望日朝会依旧,而已经提前知道第二期《明报》会在这一天发行的有心人,自然也都早早在等这一期报纸。

朝廷于此时推出这份报纸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为了配合新法,用朝廷的名义宣扬政令。

这一期上必然仍有要闻!

当这一期报纸到了许多人手上之后,不少人都不约而同地皱起了眉。

怎么才十五天,这一期报纸就这么拉了?

……

皇帝不追求印刷质量,明报行以有限的人力疯狂赶工,第二期《明报》远比不上准备充足的第一期那么精美。

所幸虽然字迹重影、模糊甚至有些拖出了墨迹,其上每个字是没错的。

重点主要是看内容。

许多人还不能全然认识所有简字,新体例也需要习惯。但报纸的份数本就不多,大家大多是几个人凑在一起看,彼此议论着、猜测着,从上下文之中倒也能勉强读通。

国子监内,唐顺之自然又是第一时间从典簿那里求告到手,与同学们一起看起来。

他很早就“私藏”有一本手抄《嘉靖字典》,这简字他基本都认识了。

此刻他便轻声朗读着:“皇帝陛下告天下臣民的一封信。”

指着参照现有顶格体例、在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新体例下这一期《明报》头版左边空出来的很多列,唐顺之说道:“陛下御笔。”

监生们齐齐抿嘴凛声:这岂非便如圣旨一般?

圣旨是何等精美?颁示时何等隆重?

聆听圣谕,要不要先行礼叩拜?

但也没有宣旨中官,只有一份显得有点粗糙的报纸……

唐顺之念着这封信,倒有点像是在宣读圣旨了,这房里的气氛一时显得有点古怪。

此时此刻,还真有人发现这是皇帝御笔之后,首先将那印刷得很糙的报纸先恭恭敬敬地放好了,然后行了一个大礼——这样做的,大多是因为在公共场合、或者诸衙中的中低层官员们。

而后,他们才自行起身,细细阅读起这封信来。

【天下臣民,读报如临朕前。】

还不是因为这句话?

但凡事都需要有个头,以示郑重。

朱厚熜也终究不能一下子将这报纸用更白的话来讲——印刷已经如此之难了,纯粹口头白话,一不够正式,二来字太多了。

【登基将五年,朕已育皇子有二。有谚云,成家立业。朕的事业,便是大明百姓福祉,家家过得比以前好,大明这国家比以前富强。】

【为此,近五年里发生了许多事。】

【正德十六年西洋人进犯,王师赢了。嘉靖元年风灾、去年旱灾,各省赈济得力。嘉靖四年湖广逆乱,平定了。】

【朕藩王继统,想用新法富国,朕知道会很不容易。】

【幸而朝廷中枢君臣一心,如今国本稳固。新法于广东、山东先后试行,都颇有成效。】

【值此国策会议召开之际,朕想借明报向天下臣民讲一讲。】

【嘉靖新法所求,富国与富民并不相悖。士农工商,皆朕臣民,朕都放在心里,盼人人家家都能过得好,如此才可称得上是国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