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目瞪口呆收割器(第2/4页)

“……自不敢懈怠。”

通译局成立伊始的两个大单,一个是来自明报行,一个来自朝廷诸衙的年度公文递送。

原先的驿站、各部门与各部门之间,账实在难以算清楚。

刘瑜现在感觉到很头大。

驿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又分散在全国各地。

驿站运营的成本,既有原先来自兵部的拨款,也有来自地方的课税。

驿客经过驿站时,驿站除了提供地方居住、负责饮食,还要有两大块的主要支出:役夫配给和驿马、驿船、驿车等物资配给。

虽然各有标准,但到了地方上自然会超出不少。

能享受驿站服务的,都是用符验、堪合。但符验堪合的管理,也是混乱不堪。

刘瑜知道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整个驿站体系那是多庞大的一个利益集团,它牵涉到各府、各驿,还承担着地方太多迎来送往之间的服务。

但现在,陛下要把大明各同级的官衙、上下级官衙之间的流程都用银钱的支出、收入厘清。

通译局下设资产部、民用部、军用部、公务部、内务部、财账部,刘瑜不仅仍旧要承担着大明军情和公文上下传递的重任,还得实现陛下所说的“利用驿站系统服务百姓、促进消息和物资往来、减轻地方驿传派役压力、降低驿站系统财政压力”等目标。

对刘瑜来说,是太新的东西。

好在作为蒙殊恩续封的诚意伯、作为通译局的总裁,他有很多向皇帝请教的机会,也获准在通译局内部聘用专才、有奏请授品衔和恩衔的资格。

另外,皇帝给通译局的“启动资金”,既有已经建设好的全国驿站系统的资产、人员体系,还有足足五十万两银子。

现在刘瑜同样期待这一份报纸送至全国,因为在这一期上,诸家企业都先像陛下说的那样,拿出了五十两银子刊登了广告,向全国招聘人才。

新词很多,企业这词是皇帝说的,广告也是皇帝说的。

大家确实都很缺人,改制出来的原先各衙里,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仍旧保留文官身份。

刘瑜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前来应募。

……

高端人才难以招到,但只要有工钱,负责投递的员工是好招募的。

京城的人本就多,驿站也本就有一些人。

通译局北京站设在原先的会同北馆。

会同馆的原址是顺天府燕台驿,几经扩建后,现在共有南北两馆,总占地面积逾四十亩,大小房屋达到近五百间。

这会同馆本是用于四方藩夷朝贡时居住的,现在却将南北两馆尽数给了通译局。

其中,南馆的面积更大,通译局的总部就在这里。

它的西边紧挨着上林苑,再西边就是太医院、钦天监、御药库和鸿胪寺,西北面隔着上林苑是兵部、工部,正北面就是翰林院。

会同馆向南的正门就设在东江米巷上,这条街巷后来几经改名,变成了东交民巷。

而会同北馆则离东华门更近,它就在后来的王府井大街东面。

现在会同北馆这通译局北京站,忙碌无比。

“列好队伍,一一领签牌和派单。”

在西侧用原先馆舍改成的派递处里,许多高矮不一的人正排着队。

他们每人本来穿的衣服不同,但现在人人都罩着一件没染色的布褂子。褂子布料很便宜,但样式相同,前面胸口缝了个绣片,上面的模样像是不带穗的双联结,下面还绣了个“驿”字。

整件衣服,成本最高的恐怕就是这个绣片,虽然绣片也没怎么追求精致。

但那毕竟是整件衣服上最精致的地方。

而他们每个人还都有一顶帽子,这帽子就要好多了。

一般人哪会戴帽子?儒生、大官才常常戴,帽子是有身份、有修养、知礼仪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