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黄淮水患难办,办不了(第2/4页)

崔元却把他们拉了回来:“若漕运有解决方法,那就要去想黄淮水患怎么办了。”

屋内沉默片刻,李鐩在众人目光中颇为头大。

“这个难题,历来无非蓄清、刷黄、济漕六字。”李鐩还是得开口,谁让他当过工部尚书。

运河需要水,而且需要尽可能平稳的水。

但黄淮在淮安这里交汇,水太多了。

黄河泥沙会淤积,这是谁都知道的事。现在解决的办法,无非堵住了淮河水,免得它与黄河之水汇聚后,一遇到大雨之年就成灾。

反而为了漕运,要用堵住之后形成的洪泽悬湖之水,至少重刷黄淮交汇处淮安这运河咽喉附近的河道,让这里不致于淤积,保证漕运。

黄河泥沙淤积导致的并道后的黄淮下游河床越来越高,淮河上游之水汇入洪泽湖,这个湖的水位又因为不能轻易排出去而越来越高。

它威胁的,则是事关大明“根本国运”的祖陵。

祖陵不能动,因为祖陵是“龙气”所在。动了,大明江山不稳。

很朴素的,所有人都认同、都下意识不会去触动的问题。

黄河不许泛滥,运河不许没水,祖陵不许遭灾,淮河不许发洪。

怎么办?

难办。

办不了。

而后李鐩就说道:“南京太常少卿刘天和,有泛应才,颇喜钻研杂学。其任湖州知府时,便尝试行官田田赋折银,统一官田、民田科则。如今闲任,实乃憾事。”

蒋冕闻言一怔:可他也没治水过啊。

……

急信从淮安前往南京,并不慢。

太常寺主要是负责祭祀之事的。都说国之大事,在戎与祀。但南京太常寺既不比北京太常寺,这太常寺的老大本身也只是小九卿之一。

辅佐太常寺卿的太常少卿虽是正四品,那么南京太常寺卿就更边缘了。

刘天和是正德三年的进士,当官后就得罪了刘瑾,被贬为县丞。一步步升任知县、湖州知府、山西提学副使,这些都是一方大有实权的人物。

而后又被改任为南京太常少卿。

品级没变,从主管一省学政的实权大官成为一个辅助祭祀的南京闲官,他现在却挺快活。

“为师这五年,颇有所得啊。看看这《保寿堂经验方》,卷一已经撰写好了!”

他脸上颇有一些小得意,面前叙话的是个年轻人。

这年轻人接过了刘天和递给他的一卷书,翻看一下之后就笑着说道:“先生此书,必遗泽万世,学生感佩莫名。”

刘天和把眼睛眯小了一点微笑着,而后打量着他:“你此次亲去广东,可有所得?”

“读了《岭南行记》,既知广东在试行新法,总要去看上一番。”年轻人尊敬地回答道,“如今广东确实颇异于其余诸省,吏治、民生虽大有改观,但学生恐怕是陛下倾国之力、用国之干臣方有此功。诸法试行多年后有无弊病,也有待再看。”

刘天和点了点头:“言之有理。但此次陛下变法之心实坚,你恐怕还不知道,徽州、池州、庐州、松江四府知府,因为不遵上命,率先厘清税赋旧谬、大肆宣扬将清丈田土重造黄册,已被陛下以阴阻新法的谋逆之罪拿办了。”

“谋逆?”年轻人大惊失色,“竟如此问罪?”

刘天和叹了一声:“不许急,也不许阳奉阴违。陛下于行驾论及熙宁变法推至地方时诸多变样,这回是真真切切要督令地方尽遵上命啊。杨阁老提出诸法之后,为师也研习两年多了,疑虑也颇多。惟中,你颇喜经世之务,不仅读万卷书,更是亲历诸地行万里路,凡山川险阻厄塞,了如指掌。你去广东回来,我们师生二人正可印证一番。”

说罢笑了起来:“以你之才,嘉靖五年礼部会试必定高中,不必急着回湖州。待你来年高中,陛下有心变法富国,你必有大展宏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