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皇帝来打牙祭的?(第2/5页)

张孚敬连忙说道:“陛下请放心,臣在山东,绝不令山东出事。”

山东响马之名,天下皆知。

远有秦末时最早使用游击战术的彭越和田横五百士,又有王莽时的赤眉军,更有曹操的重要班底之一青州兵,还有隋末知世郎王薄在山东邹平开始的“长白山首义”和唐末的黄巢。

到了宋时,梁山泊好汉的故事如今虽未正式成书,但一直赫赫有名;北宋灭后,辛弃疾在此聚众起义。

而山东最近的大动作,自然就是数年前的刘六刘七。

现在朱厚熜忽然说起山东多响马这句话,山东官员们顿时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朱厚熜却摇了摇头:“如果日子能过好,没人想做马贼。山东山河交错,鲁西是大河泛滥之地,良田虽不少,人口也稠密。但灾荒、赋税,一旦治理不力,百姓成了流民,那自然会有落草为寇之忧。再加上洪武二十八年罢了群牧监,马政改后,河北、山东二省百姓马户尤多。”

张孚敬心领神会:“养马之家,不免佥充。役占数多,丁力日耗。成化二年进士张汝弼就有《养马行》曰:领马易,养马难,妻子冻馁俱尪孱。陛下御极后,便已稍革此弊,马匹派上户领养,中户量帖草粮,给予由帖。山东马户,莫不感念陛下之恩,常呼圣明。”

在这个时代,马匹的数量也是国家强盛与否的体现之一。

但在大明,国家是把提供马匹作为百姓义务的,牧养官马的任务由百姓来做。

要把马养好,需要耗费的粮食不是小数目。但是民养官马,不仅要把马养得符合标准,还有数量要求,否则就要照价赔偿。

问题是,马匹的市价也许只有十两左右。但在执行过程中,赔偿价可能要二三十两。

除了要养马,马户还因为有马,常常被地方政府征调赋役、运送各种物资。

朱厚熜听张孚敬这么说,严肃地说道:“治标不治本。将来,马政迟早还是要想出个万全方略。在那之前,山东既知马政之苦,不可因此多害于民。茂恭,你在山东,此事要用心。太祖便曾说过,国以民为本,若国因马而疲民,非善政也。”

“臣等必谨记于心。”

虽然只是点了张孚敬的名,但山东诸官都齐声表态。

如今地方上,地方官督民养马也是一项重要工作。而在朝廷中地位不算高的太仆寺因为有督马的职权,他们对地方官督民养马成效的评价也是官员考评的重要一项。地方官员为求升迁,自然会把马政凌驾于百姓生计之上。

朱厚熜说山东响马多,之所以要提到马政,就是因为山东本身就是大明马户尤其集中的一省之一。重要的不是因为山东有马,而是山东还因为养马会逼得许多人越来越穷困。

此刻这个话题说出来,众官心里却只想着:如果马政将来大改,就意味着太仆寺督马的这种制度也会大改。朝廷中枢的机构,将来恐怕也是要大改的。

张孚敬心里却有了底:皇帝提起这件事,是让他张孚敬在山东对孔家动刀之后,再有施恩于民获得声望的机会。

要让马政不那么害民,他上顶得住太仆寺的压力,下压得住各府县办事的官吏。既然已经有了皇帝口谕,张孚敬就多了一个拿马政做文章的理由。

随后,朱厚熜又提起了对山东来说几件同样很重要的事,其他人也就看明白了:陛下对张孚敬是真好,专门给他撑腰来的。

这是不是奖励他几乎把曲阜孔氏的核心族人办干净了?

按照新编修好的《大明律例》,有通逆行为的孔闻韶和孔闻昉这一宗两支,都要问斩。其余孔氏核心位高权重的族老等,这么些年犯下那么多罪,坐牢的坐牢,充军的充军。

这样“猛”的张孚敬,如果这位皇帝把他用完了就甩掉,那下场可以想象会多么凄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