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大明财税制度草案(第3/5页)

都是老户部尚书了,他们感觉自己在看一种很新的东西。

但又很有道理。似乎听说过,但没这么完整、细致。

王琼不禁再次抬头看了一眼皇帝。

朱厚熜读懂了这个眼神:原来您是真的懂账啊……

御膳房收到了今天国策会议将开上许久的消息,他们在准备午膳。

高忠带来了新的茶水糕点。

张璧看着十八位参预国策会议之臣埋头读书,却不知道他们看什么看得那么入神又表情各异。他只看到李充嗣偶尔抬头看皇帝时,眼神就像见了鬼一样的惊骇。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甚至张璧都请示后又去了一趟官房。

直到将近午时,皇帝才开口:“参考完善朕这草案,定下来新法最终目标及分阶段步骤目标之后,再制定新的官吏待遇法。现在卿等于这草案有何疑问,朕会一一解答。”

还有官吏待遇法……毫无疑问,那是用来中和新法矛盾、安抚和分化士绅阶层的。

张璧拿起了笔:三个御书房伴读,两个坐那里动嘴,动笔的只有他,今天手要麻!

“……陛下。”杨廷和心情复杂地开了口,“这……草案,是出自哪位高人之手?”

古往今来那么多大佬的名字,朱厚熜就不能说了。

他只是笑着问:“朕说了是朕深思熟虑之下略有所得,杨阁老,你这感慨太假了。”

杨廷和表情纠结:我真不信!到底谁?

心态有点小崩。涉及这样全面的一套想法,他这个内阁首辅竟然完全不知道!

陛下暗中有人!

“……此中诸法,有许多未免骇人听闻,臣骤览之下,还未全然贯通。”杨廷和只觉得到处都是疑问,可要是全问出来,显得他很呆。

但大家跟他的感觉其实差不多。

“不急,广东要清丈完所有田土,还有足够多的时间,君臣之间慢慢切磋。”朱厚熜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谁先问?”

“……陛下。”王琼有点意味深长地问道,“皇明记、市舶司……是否都照此复式记账法记账核账?”

朱厚熜笑得更开心了:“正是如此。每笔交易,必存于两本帐之中。其交易结果,或记录于借方账册,或记录于贷方账册。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在记账上繁琐一点,总好过有人在账册上可以更轻易地做手脚。”

王琼牙缝里都冒着凉气。

现在只是在皇明记和市舶司这样记账,那么核账时,很难单独有一边被做了手脚而另一边很难发现。

怪不得这么利落地把市舶司交回到朝廷序列里,在这等着呢?

而且将来呢?假如推行全国、推行所有衙门……财账管理要变天了。

可是,没法否认这种记账方法比现在的方法更能实现“管住钱”的目标。

问题在于……许多事,是不想、也不能管得那么死的。

账法部分,在这本册子里所占的篇幅最小。

同时,也最让人挑不出毛病。

它的难处只在于如何能推行下去而不受地方抵制,以及……

“陛下,此账法之繁复,恐怕不经用心研习,难以掌握。而且,将来天下不知多少人需要研习精熟方可推行。”杨潭也心情复杂地顺着这话问下去。

“这记账之法,朕已于内臣之中教会了一些,并于内宫各衙各库间试行了一段时间。内书堂如今必须教这记账之法,将来朕的慈幼院也会教这法子。”朱厚熜提醒他们,“广东五年观其成效,所以不必担心,从广东开始慢慢培养精于此账法之官吏。其法并不难,记账之人只需遵守要求而已。内臣都能学会,其他人又岂能学不会?至于举人进士出身之官员,更没道理学不会。懂此法,总不至于轻易被胥吏欺上瞒下。”

他郑重说道:“反倒是记账之时,怎么避免双方做出真假两套账。以如今核账往来之路程、核账之繁复,再考虑迎来送往及贿求可能,这些是关键。慢慢思索,继续完善。一个一个来,卿等于钱法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