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第3/3页)

虽然是小事却没说清楚,杨廷和心里有数等会再问,于是开口对今晚争相到他府上的众人说道:“无须忧虑。吾当日早已向陛下申明利害,陛下如今好学甚笃,奇技淫巧堵莫若疏。今日王伯安于根本问题避而不谈,君子自能明辨其学问根基不正。纵前后有陈白沙、湛甘泉传讲心学多年,也未使天下士子多从其道。今日王伯安无非凭宸濠之功名达天听,陛下欲见之而借其军功尔。于公谥忠武,王伯安亦允文允武。讲经为虚,借名为实,否则殿试策题何须问勋臣武将?”

这种解释倒是让不少人心里对于心学传人到了经筵讲经“明白”了不少,而仍有人愤懑地嘟哝:“经筵何等庄重所在,岂可在此事上……”

“慎言!”杨廷和皱紧眉头打断了他,“王伯安学问亦精却是不假,能悟出致良知之法,已然可显其才。今日他虽是避而不谈,焉知他于心学经要上之造诣未达大成?若真是藏拙,今日局面才真难以收拾。且各修书,邀我儒门大儒进京,以待其变吧。”

先做最坏的打算总是对的。

现在是先只说一个致良知,如果后面那颗种子当真长出来发了芽呢?

至于今日王守仁到经筵讲经的诸多算计用意,那天怀疑自己踩了陷阱的杨廷和后来也不是没想明白。

但没办法,这是阳谋,反而只剩下在经筵上干脆利落驳倒王守仁一条路可以走。

所以他才不讲究地先以阁臣之尊看了王守仁的讲章再说。

可惜……这个王伯安啊,不愧是能挥手间平定宸濠之乱的人物。

滑不溜手!

直到众人告辞离开,他才又问杨慎:“适才何事?”

杨慎回答之后才问道:“父亲,陛下既劝留又为您树新敌,这究竟是何用意?”

杨廷和想起那天那番“交心”,渐渐转变为真正教儿子一些实际的他只能叹道:“君臣一心,总是要留这份体面的。为父既不能走,留下也不能再起风波,还需在其位仍尽其事,这拳拳之心,总需有个落处。”

杨慎理解了一下,顿时无语地反问:“于是便引那异端末学来消磨父亲?”

“是真有行新法之可能,还是群情汹涌万难施行,从这学问之争也能看出一二。”杨廷和摇了摇头,“所幸只是学问之争,动荡最小。陛下阳谋,不算消磨。为父冲在前头,也是尽心尽力。懂了吗?”

杨慎只能说是似懂非懂。

但有一点他是疑惑的:十五岁的皇帝,在这件事里真有这么多算计与用意?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