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谢氏(第2/2页)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桓温对此了如指掌,自然死活不肯入建康,一再上表推辞,留镇荆襄,控制长江上游,以此压制江东。

这么一拉一扯间,加九锡之事也就渐渐放到一边。

“不可胡言乱语,江东姓不了桓,大司马功勋卓著,乃江东之依仗。”谢安轻轻责备晚辈。

谢寄奴、谢朗赶紧道歉,“侄儿失言。”

谢玄道:“江东半壁江山,一旦内乱,便为梁国所趁,大司马虽有私心,然则利于国家社稷,断不能与其为敌。”

桓温独揽大权,控制襄阳、东关、濡须三座要塞,但也因此直接站在梁国面前,承担梁国的压力。

如今梁国攻灭了氐秦,收拾好北国之后,下一个肯定是江东。

南北之间必然会有一场大战,这一天早晚都会到来。

“正是如此。”谢安从怀中掏出一封黄绢,递给谢玄。

“北中郎将,广陵国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神色一喜。

这些都是实权职位,统领江东最后一支不属于桓温的精锐北府军。

几年前,谢安就在与桓温反复争夺广陵的控制权,一是因为广陵聚集了大量的北方流民,人口繁多,二是在这些北方流民基础上精心训练的北府军。

这些年广陵逐渐崛起为一股新力量。

“广陵乃江东司命之所在,此地安,则江东不乱!”谢安嘴上不说,但该做的都在暗中做。

这道奏折递上去,等于将广陵和北府军交给了年仅十九岁的谢玄,也等于晋室的生死存亡一半捏在谢家手上。

谢家的飞黄腾达也就可以预料。

王与马共天下,从此就要改为谢与马,共天下……

更妙的是桓温挡在前面,谢家站在后面,谢安温水一般的性子,跟桓温的关系不错,不似王家与桓温撕破了脸皮。

所以无论将来江东形势如何,谢家稳赚不赔。

谢寄奴、谢朗钦佩的望着自己这位不温不火的叔父,比他们高明了不知多少倍。

“国家风雨飘摇,当镇之以静,谋之以缓,戒骄戒躁,尔等入仕为人皆应如此。”谢安神色平静的端起一杯煮好的茶,吹开浮沫,慢吞吞的啜了一口。

“侄儿谨记叔父教诲!”三人心悦诚服的拱手。

谢安的奏表在建康朝廷上自然畅通无阻,但还是需要桓温的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