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六章 妥协(第2/2页)

豪强们知道不用死,反抗到底的决心也就淡了。

很多一看苗头不对的豪强,主动拖家带口逃往官衙,寻求保护,最终被送往邺城。

李跃也没为难迁到邺城的豪强,将空置的宅邸分赏给他们,又分给他们城外田地,而他们的私财,一概不碰……

中原大地上,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打压豪强不仅释放了人口和田地,也释放了百姓的热情。

不过针对王猛的中伤和谣言接踵而至。

任用私人,笼络军将,随意截留兖州赋税,蓄养死士,施恩于民,以至兖州百姓只知有王使君,而不知有梁王。

谣言传的有模有样。

关键也并非空穴来风。

校事暗中查探的也差不多,只不过谣言换了个说法而已。

王猛启用房默、房旷、郝略、崔逞、韩胤、田勰等人代行太守、县令之事,笼络高云、段罴也全都是真。

蓄养门客,也是不争的事实,要做事,自然需要一些贴心之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王猛手段狠辣,身边的人也都是一些狠人,不然怎么压的住地头蛇一样的豪强?

施恩于民自然不在话下,他出身庶族,知民间疾苦,对百姓肯定好一些。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潜伏在暗中的势力没有针对新政,而是将矛头对准了王猛。

王猛大刀阔斧,手段狠辣,得罪不少人。

而攻讦他的人,也不全包藏祸心,只是对王猛的人心提出质疑,担心王猛将来祸乱国政。

如果换成一个多疑的君主,王猛这一关很难过去。

李跃不得不佩服历史上的苻坚,敢用王猛,本身就需要极大的魄力。

王猛是一柄神剑,但需要持剑人的手不抖心不颤。

历史上商鞅变法成功,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坚如磐石的秦孝公。

历史上绝不缺少商鞅,却极度缺乏秦孝公。

不过这些中伤和谣言不敢公开露面,李跃也就没放在心上。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他日以王猛的功绩,自然堵住所有人的嘴。

李跃原本想直接升王猛为相国,不过遭到了刘群的反对。

“王景略已在风口浪尖,殿下此举,更使人嫉恨,一年之内,从县令连升至刺史,古今罕有,殿下爱惜人才,也许为其考量,再者,今日封其为相国,他日再立大功,殿下何以赏之?”

姜还是老的辣。

李跃欣然从之,“令君之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