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科举(第2/2页)

绝大多数都没什么新意。

不过是增加赋税,开垦田地,鼓励生育等等,书法不错,读起来朗朗上口,足见世家子弟的文学修养。

但有修养却没多少营养。

有人竟然主张与慕容氏罢兵言和,暂避慕容氏锋芒,结为兄弟之国,为了达到此目的,可以将冀东三郡割出去,集中精力发展中原,十年之后,兵精粮足,然后反攻慕容氏……

李跃连名字都不看,直接一把火烧了。

割土求和的门一开,后面很难合上。

这年头退一步不是海阔天空,而是别人的得寸进尺。

梁燕两家已是不死不休之局,谁后退,谁就会万劫不复。

就连崔宏的策论也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定律令、立朝仪、改官制。

这些东西有用倒是有用,却不是现在这个阶段,没时间弄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只有王猛的策论令人眼前一亮,主张将河南四州豪强迁至邺城周边,大者聚城池,小者立坞堡,增加邺城的实力,同时削减豪强对地方的控制力,释放土地、人口。

“……昔者大汉所以强,盖因历代迁天下豪强入京畿之地,大梁拥冀、豫、兖、青、徐、扬六州之地,却困于南北之间,何也?大而不强,广而不盛,士族豪强割据地方,小者私兵数千,大者过万,良田皆为其所有,而不纳赋税,不服徭役!郡县皆是前朝旧吏,无进取之心,无抚民之愿,国家稍有动荡,北者投燕,南者投晋……”

李跃读完,不禁为王猛捏了一把冷汗。

王猛、王猛,还真是一剂猛药。

这道策论若是传出去,不知会有多少明枪暗箭朝着他。

现在问题摆在李跃面前,这剂猛药敢不敢喝下去。

对历史上的苻坚也心生佩服,自古良臣与明主相辅相成,就像商鞅与秦孝公一样,没有秦孝公坚定不移的支持,商鞅能活多久?没有苻坚的支持,王猛也很难得志。

他这是革大梁的命来的。

李跃嘴角卷起一抹笑意,将王猛的策论一把火烧了。

大梁建国第一场科举也就这么尘埃落定了。

明经录用一成,明算七十五人录用七十二人,剩下三人,连基础加减乘除都不会,明显是来滥竽充数的。

策论,刘昭、卢邈、郑豁前三甲。

崔宏第四,算是对他的敲打。

王猛只排第九,李跃擢其为东阿县令,兖州豪强多在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