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操练(第2/2页)

掌握了这些,才刚刚合格而已,接下来是操练的练,《六韬》中记载的武车士,四十岁以下,身高七尺五寸以上,跑起来能追上飞奔的马,能跳上急速行驶的战车,还要能够拉满八石弩……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比后世特种兵的要求还高。

所以训练一支精锐绝不简单,很多势力和王朝精锐打光了之后,十几年都喘不过气来,然后就是亡国的命运。

练,不需要李跃操心,穿着盔甲山上山下来几圈,射几只野兔,素质就山来了。

即便号称精锐的高力禁卫,也载在黑云山崎岖的山路上。

难的是阵型的操练。

就拿后世来说,高中生、大学生的素质高吧?在军训时依旧洋相百出。

左右都分不清楚……

这东西没办法,只能靠日复一日的训练,让士卒们形成条件反射。

李跃弄了二十三面两丈高的小旗,一面三丈高的牙旗。

牙旗动,则全军动,牙旗向左,全军向左,向右,全军向右,向前挥动两下,则冲击敌阵,挥动一下,原地结阵,准备迎接敌人的冲击。

不仅能指挥阵列,还能指挥兵种。

弓箭手、长矛手、骑兵等等,都能通过牙旗旁边的小旗号令。

其复杂程度让李跃大开眼界。

其实想想也是,几万人、几十万人的喧嚣战场,靠嗓门根本喊不过来,传令兵也来不及。

当然,现在黑云山战兵加上斥候一共也才两千余人。

用不到这么复杂的东西。

军中也没有骑兵,所以李跃将其大大简化,也不求所有人短期内学会,但军官们一定要快速掌握。

军官都是李跃提拔起来的,对他的话奉若纶音。

晚上李跃读着兵法,外面军官们也在背诵各种条令和旗语,互相提醒。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黑云山上下一心,让所有人都积极上进起来。

军官们学会了,事情就轻松多了,由他们纠正士卒。

没几天功夫,军营里有了几分肃杀之气。

“刺!”两千多支长矛刺出,杀气腾腾。

仿佛仇人就在眼前。

仇恨,在这时代也不完全是坏事,至少能快速凝结人心。

就连儒家也有“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