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公办和私人书院(第2/3页)

徐琨也吓出了一身冷汗,这一次反对东南官府在内陆省份开设学院,嚷嚷的最凶的就是那些年轻的读书人。

他们血气方刚,很容易闹出事情来。

徐阶说道:“请有名望的大儒来担任校长,才能压住这些冲动的学生。”

“不参与运营,才能淡化商人投资的属性,让更多人来读书。”

徐阶说道:“办学是好事,咱们徐家的产业能不能继续传下去,也许就要看这座学校了。”

五日后,松江府二十三家大工坊主和商人宣布,在上海县投资设立一家私人书院。

这家书院以工程、算学、航海、农学、机械为主要专业,也设立新学、律法等文科专业,也是一所综合性的书院。

投资的二十三家全部都宣布不参与书院的运营,专门从外面聘请大儒担任山长,而书院的教授也都是从外面聘请的。

松江府带头,苏州府、杭州府、福州府也纷纷有人出钱,其中最豪横的自然是杭州府的于公子了。

于公子慷慨解囊,直接出资五千两银子,在杭州建设一所新的书院。

这所书院同样是综合性的书院,于二公子也不参与书院运营,专门聘请大儒担任山长。

这几所综合性的书院,甚至让大儒也成了香饽饽。

如今东南那几位有名的大儒,包括吕钢这种技术专家的徒子徒孙,都有人开出高价聘请他们担任书院教授。

就在东南开展了人才争夺战,甚至引起了一些北方的知名大儒也开始向南方跑。

在北方,读书人的出路也就只有做官了,在南方则多了很多选择。

无论是加入一家报社或者杂志社成为一名编辑,或者直接著书立传出版卖书,又或者加入书院成为专职教授,这些职业在收入上和社会待遇上都不亚于进入官场,也得到很多读书人的追捧。

就在东南大力投资教育的时候,明廷的新一届中书省终于定下来了。

李春芳接受了两宫皇太后的诏书,正式出任第二任中书丞相。

不过这一次中书省还添入了三名副相,中书丞相的职权远不如张居正执政的时候。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春芳的权威不足,只能做出各方面的妥协。

中书省终于开始运转起来。

首先是鸭江边上的九边新军,明廷终于想起来了这支军队,明廷的机器开始运转起来,给九边新军送去了补给。

九边新军得到了补给之后,终于开始行动,跨过了鸭江进入到朝鲜国内。

在平壤翘首以盼的朝鲜国主,终于喜迎王师。

可是朝鲜君臣还没高兴多久,很快就被大明王师的补给发了愁。

如今大明丢了湖广,也就丢了一个很重要的粮食产区。

而王恭厂大爆炸这样的人祸又要救灾,地方上督抚权利扩大,又丢失了一部分地方财政权利。

这样的情况下,实在无法支撑九边新军的所有后勤补给。

除了能将武器弹药送到朝鲜去之外,粮草和军马就只能由朝鲜君臣自己筹备了。

这下子可就把朝鲜国主给愁坏了。

朝鲜和中原差不多,北方比南方贫瘠一些,而且北方多山少田,本就是朝鲜比较欠发达的地区。

汉城附近的平原地区,才是朝鲜主要的粮食产区。

九边新军一共两万人,加上负责补给的民夫,这差不多四万人进入朝鲜,张口就要吃饭。

朝鲜国主只能动员北方,全力给这支军队提供粮食补给。

这下子朝鲜北方也遭不住了,四万大军每到一处,就能将当地吃光,而且九边的明军军纪本身也不算太好,经常发生滋扰地方的事件。

而朝鲜上下也是敢怒不敢言,甚至有些朝鲜官员还要充当大明军队的带路党,充当他们扫荡的翻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