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发展不平衡矛盾(第2/3页)

分工,沿海地区很多人有了发展自己的时间,而不是将自己都困在乡野的土地上。

就连一些温饱家庭,也开始将孩子送入机械工坊学习成为机械师,将孩子送入算学学校学习算学,让孩子报名参加军校。

最早开放的南直隶、浙江、福建三省,就最早进入到了这种状态。

苏泽说道:“其实江西本来也是科举大省,甚至一度超过福建。”

申时行点点头,江西科举也是很厉害的,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严嵩严阁老,就是从江西卷出来的进士。

“但是农业时代的科举,参与的人再多,也比不上现在的吏员考试。”

申时行也点点头,一个文教很好的县,一届能考出来一两个举人就不错了,而苏泽当年在南平参加乡试,前几届都没人能中举。

一座县城,在家读书参加科举的人,最多也就在只有一百人左右。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松江府下的一个县,算术学堂三个月速成班,只要有些算学基础和识字的都可以报名参加,一年就能培养几百个能写能算的学生。

而这些人,都只是参加户房和工房有关的吏员考试的学生,因为只有这两房吏员考试最侧重于算学。

所以吏员考试开始后,江西本地的读书人不是竞争不过外地人。

而是本地人想要考的都已经考上了!而剩余的岗位都被从三省来的考生占据了。

苏泽说道:“现在已经不同了,如今各地发展,除了农业基础之外,城市的交通、位置、矿产,都是影响整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申时行点点头,这些确实都是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苏泽话锋一转说道:“但是文教也不完全是经济作用,也是当地文化传统和教育投入有关系,经济也只是客观因素。”

申时行也点头赞同。

苏泽说道:“而且我说的,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并不是各地主观的发展动因。”

主观客观的辩证法,这也是苏泽多次撰写文章发书阐述是过的理论,申时行这些东南的高级官员都研究过。

在影响一个地方的发展因素中,客观的就是自然禀赋和区块位置,这些都是没办法改变的。

但是当地执政主要官员的主观想法,也确实能影响地区发展。

这就是主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发展。

申时行在担任教育大臣之前,是松江府的知府。

作为东南发展最迅猛的府,松江府的发展就是这个辩证法的最佳阐释。

比如松江府下的上海县,就是依靠前后几任主官的大力发展,再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从一个不到十万人的小县城,迅速发展成仅次于松江府甲县华亭县的第二大县。

甚至在港口、码头和证券交易中心在上海县建立之后,上海县隐约有超过华亭县的趋势。

这就是“人才”的重要。

苏泽说道:“对于一个地方官员来说,驱动他们发展的主要因素,其实还是来自上级的考核。”

申时行本来想要说一些大道理,比如民为邦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话。

可是他很快也发现,这些道理根本就说不出口。

他也担任过地方官员,自然知道地方官员的想法。

即使是在最讲究“主权在民”的东南,驱使地方官员进步的主要动力,依然不是治下百姓。

治下百姓重要,但是能够让地方官员进步的还是政绩。

换句话说,政绩就是衡量官员进步的标准,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百姓的意愿,但是也和百姓没有太大的关系。

在徐渭的领导下,吏部制定了一套详细的地方官员考核办法。

通过量化考核,将经济发展、城市发展都纳入到了这个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