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政治的妥协(第2/3页)

虽然在张居正执政的时候,张居正只是将他当做是吉祥物,根本不给他任何的实权。

李春芳能入阁,主要是靠着当年迎接上皇嘉靖,从陕西回銮京师的功劳。

嘉靖西狩,隆庆在宣大登基后,后来隆庆皇帝返回京师,一直都对这个留在外面的父皇很不放心。

李春芳成功劝说上皇回銮京师,得到了隆庆皇帝的赏识,一下子就被提拔进入了内阁。

后来高拱执政的时候,内阁有三辅臣,分别是杨博、高拱和李春芳。

杨博是用来稳定人心的泥塑首辅,高拱一个人几乎干了内阁所有的事情,李春芳虽然是内阁成员,但是一点权力都没有。

接下来是张居正执政,张居正将内阁变成了中书省,恢复了明初的丞相制度。

张居正为中书丞相,李春芳也进入中书省。

现在张居正罢相,李春芳理所当然的成为下一任中书丞相的唯一候选人。

李春芳认为这是难得的机遇,立刻开始活动起来。

但是结果上,李春芳却感觉举步维艰。

怎么当年张居正要做中书丞相,从皇室到群臣,再到地方的督抚,都是求着张居正去做。

怎么轮到了自己,各方势力都端起来了?!

李春芳很不理解,大家都是大明的臣子,凭什么要支持自己的时候,这帮家伙就漫天要价!?

真的当老实人是好欺负的吗?

首先就是皇室。

张居正逼迫两宫太后撤去垂帘,让皇室不再听政,陈太后对于政务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但是李太后就不一样了。

也许是李家的怂恿,又或者是万历皇帝是李太后的儿子,李太后想要给儿子看着家产。

皇室也是支持李春芳担任中书丞相的,但是要求以后中书省的政令,都要送到宫内审阅。

在张居正执政的时候,几乎已经将皇权掌握在了手里。

中书省的公文,效力等同于皇帝的诏书,甚至要比皇帝的诏书还管用。

这算是张居正执政的最大政治成果,就是将皇权从整个行政体系中排除出去,彻底改变了嘉靖朝皇帝利用权术控制朝廷的格局。

现在李太后索要奏章的批驳权,等于要将最终的裁决权从中书省拿走,这是李春芳本能反对的。

他要继承的是张居正的中书丞相位置,而不是徐阶高拱的内阁首辅的位置。

如果皇室依然掌握批驳权,那不等于中书省又变成了内阁了吗?

但是李春芳又和张居正不同,他没有张居正的威望,而且手上也没有武装力量。

当年张居正上台,是皇室求着他上台的,因为公车上书的事情,京师朝廷丧失了权威。

那时候张居正王者归来,皇室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

但是李春芳的情况就不同了,他必须要有皇室的支持,才能坐稳这个中书丞相的位置。

李春芳明白这一点,但是如果他妥协,那就要在所有士大夫面前丢了威望。

将批驳权从皇室手里抢过来,是张居正最大的政治遗产,如果李春芳这么放弃了,就被认为是整个文官阶层的叛徒。

皇室的压力在这个,而群臣也对李春芳步步紧逼。

张居正执政的时候,他是中书丞相,大权独揽,群臣都是被张居正鞭策驱使的。

如今废除考成法的呼声很高,另外一股呼声就是恢复大明传统的群相制度。

中书省不仅仅有中书丞相,还应该分设中书令,用来分担丞相的“公务”,其实就是更多的大臣想要分享中书省的权利。

对于这一点李春芳倒是能够妥协,以他的能力也无法和张居正一样,什么事情都事必躬亲,每件事都能自己处理。

李春芳自己就是从礼部升上来的,人事、财政、军事,他都没有经验,所以中书省增设中书令,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