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 唯有一争(第2/3页)

紧接着,两宫太后全部称病,宣布撤去垂帘,将国事全部委托给张居正。

而张居正这下子不病了,他第一件事就是将李春芳赶出朝廷,派遣他巡视九边。

张居正重新掌控朝政,第二件事就是在明廷通缉颜钧,禁毁颜钧的学术。

不过颜钧的学术不立文字,他自己也从没有写过书阐释过自己的学术理念,而且颜钧都是给贩夫走卒讲学,也没有人系统的记录和梳理他的学术。

所以禁毁颜钧学术倒是进展很顺利。

但是颜钧有着充分的跑路和斗争经验,顺天府的捕快在京师城内搜寻了几天,都没有找到颜钧和追随者的踪影。

几天之后,佟安重新回到了国子监中,不过佟安变得内敛了很多,也不怎么参加学习会的活动了。

不过佟安这样在学习会隐退,倒是让那些学习会中的新进骨干松了一口气。

邹元标和赵南星这两个年轻人,是如今国子监学生组织的领导者。

他们出手大方,网罗了不少的支持者。

但是佟安曾经是公车上书的发起者之一,他本人又拒绝了上一次科举捷径,在个人品格上无可挑剔,所以一直在学习会中很有声望。

在佟安半隐退之后,邹元标和赵南星迅速活跃起来,成为国子监学习会的领导者。

不过很快,这两个人也发生了分歧。

邹元标在学习会中开始鼓吹张居正,他旗帜鲜明的支持张居正的所有政策,认为只有一个强硬的朝廷才能挽救大明,并且多次在明廷的《皇明新报》上发表文章,鼓吹张居正的新政策。

邹元标对于张居正的鼓吹接近于肉麻,甚至连不少学习会的国子监学生都看不下去了,主动和他切割。

但是邹元标依然不为所动,继续在报纸上连续写文鼓吹张居正,都快要将张居正捧到当世周公的地位上,肉麻的称赞他为“大明管仲”。

而邹元标也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东南大患在前,只有一个强大的大明朝廷,才能够带领大明对抗东南。

但是邹元标也不是全然狂舔张居正,他也在报纸上对张居正的政策提出批评。

邹元标认为如今对地方督抚的姑息,地方势力的坐大,才让占据更大地盘的明廷,无法在对抗东南的时候发挥全部力气。

邹元标认为需要收回地方督抚的权利,增加京师朝廷的权威,这样才能团结一致对付东南。

邹元标的说法不仅仅在国子监学生中受到追捧,甚至连不少明廷的官员也支持他的想法。

比起邹元标较为“激进”的支持中书丞相制度,赵南星则搬出了“圣王”的理论。

赵南星认为道德完美的圣王,才能够拯救如今的大明,于是赵南星开始编书,历数了古代贤明的君王。

在这份《帝说》中,收录了从上古尧舜禹开始的圣王,到元之前的皇帝,从这些皇帝的生平故事中挑选了一些小故事,编写成了一本小册子。

书上列举了古代君王的善行八十一则,恶行三十六则,赵南星甚至还自费请来雕版画师,将这些小故事配上了插图,自费印刷出版。

这本小册子因为故事浅显易懂,而且插图精美,很快就在京师大受欢迎。

赵南星还在《皇明新报》上写文章,说明自己编写《帝说》的目的。

他是希望能够用所谓“圣王”的事迹来规劝朝廷,推崇那些古代德行高尚的君王,希望能通过恢复传统道德,来让大明再次强大起来。

张居正看到《帝说》之后,竟然没有生气,反而对赵南星大为赞赏,并且将这本册子改名为《帝鉴图说》,亲自勘定了其中几篇故事的史料错误,然后作为教育小皇帝的教材,进献给了两宫皇太后。

这么一来,赵南星反而要比邹元标更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