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凝聚“共识”(第2/4页)

张居正说道:“臣在湖广统兵,军中有本省人,有外省人,有荆襄人,有武汉人,有乡人,有卫所人。”

“可是唯独没有大明人。”

“这些士兵聚集在军营中,唯独不知道自己为了大明作战。”

李春芳和冯保互相看了一眼,别说军中了,就是朝廷之中,以籍贯为分野的小团体也不少,甚至可以说不是苏泽在东南起兵,大明这个概念都不清晰。

“士兵们不知道为何而战,那如何能死战呢?”

“官吏不知道自己为谁效力,如何才能爱民护民呢?”

张居正看着皇帝说道:“在旧时代,统一这个共识的就是陛下了,以万民之望而系于一身,才有上皇那时候恩威加抚海内,可是现在不行了。”

御塌上的隆庆帝身体颤抖了一下,他无奈的眨眨眼,算是认可了张居正的说法。

嘉靖虽然修道,虽然冷酷无情,但确实是政治高手。

在苏泽崛起东南之前,嘉靖操持朝廷,鞭挞群臣,将皇权推上了高峰。

可是自从嘉靖西狩后,皇帝的威信已经降到了最低点。

隆庆自身的威望和能力,都远不如嘉靖,如今又风疾到无法发声,皇权这面旗帜已经竖不起来了。

这似乎也是如今明廷混乱的根源。

张居正说道:“那我们大明就需要一个新的共识。”

“制宪,就是这么一个共识,一个凝聚大明各省的共识。”

“以制宪的名义,召集各省督抚入京,共商国事,才能团结上下,不至于再有分裂的危机。”

李春芳看着张居正,心中想明明最大的反贼就是张阁老您啊!

怎么一入京师,就摇身一变成了大明忠臣了啊?

就冯保也被整不会了,这张居正之前上的奏章恨不得要杀到京师夺了鸟位,怎么这会儿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剧本了?

其实张居正也是做了两手准备的。

如果皇帝不配合,那就撕破脸做一个跋扈权臣。

可如今隆庆已经失去了执政能力,面对这样一个皇帝,张居正反而要担任大明忠臣,维护皇权。

正如他思考的那样,皇权在很多人心中还是一面旗帜,在新的旗帜树立起来之前,如果就砍掉皇权这面旗帜,那就更没有资本和东南对抗了。

现在轮到张居正执掌明廷,他自然要继续用皇权这面旗帜团结一部分人,他同时需要“制宪”,也就是“民授”这面旗帜来团结另外一部分人。

至于张居正口中的这个“民”,到底占据大明国民多少比例,那就不是张居正关心的事情了。

在取得了隆庆帝御笔签字的诏书之后,张居正这位大明新拜的中书丞相,离开皇宫第二件事就是前往国子监。

张居正亲自前往国子监,宣布明廷也要召开制宪会议,而大明的制宪会议自然不可能和东南那样搞成一出“闹剧”了,张居正在国子监宣布,要召集全国的“贤良文学”,齐聚京师共商国事。

所谓贤良文学,自然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这也是大明主要的支持者,地方上的乡绅地主阶层。

作为科举制度的主要受益人,地主乡绅本来就是最支持明廷的。

在山东地区,依然有大量的地主自发组成的团练,他们虽然武器装备不先进,但是在山东自家的土地上,抵抗东南是最积极的。

除了科举仕途的吸引力之外,地主也最恐惧越来越发达的商品经济。

之所以山东要搞坚壁清野,除了防备东南渗透之外,也是山东地主恐惧自家佃农南逃。

在小农经济下,中小地主的日子其实也不怎么样,遇到灾荒也可能会吃不饱饭。

所以很多中小地主甚至比大地主更加贪婪,对手下佃农的剥削更严重。

因为他们的富足,完全建立在剥削手下佃农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