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于二公子的风险投资(三)(第3/4页)

于宗远大手一挥说道:“这个简单!我这就去给苏大都督写信。”

林安还想要再劝,可是于宗远却说道:

“就凭大都督的这首诗,这笔投资就值了!”

就这样,任福茫然的拿到了六千两银子的巨款,从进门到拿到银票出府,总共只花了一炷香的时间。

任福还是有些不敢相信,他看向好友问道:

“老林,上次于公子投资你,你们谈了多久?”

林安想了想说道:“大概也就这么久吧。”

任福还是无语,果然这才是格局,一炷香,十五分钟,六千两银子,一分钟400两银子。

这已经是字字如金的地步了吧?

“任掌柜的,我们还是去支银子吧,接下来还要选址买设备呢。”

跟着任福出来的于府老管事催促着。

“好好好,去钱庄!”

钱庄,是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的。

苏松,杭州,福州,广州,这种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日常交易的银子已经到了非常大的金额。

一船货物的交割金额,往往能达到上千两银子。

这时候再背着银子到处乱跑,不方便也不安全。

最早的钱庄,是在码头出现的。

这些钱庄单纯就是方便交易,用银票来交易可以免去运送银子的麻烦,而经常在码头交易的商人,直接将银子存在钱庄,也方便大家交易。

但是这种钱庄,必须买卖双方都存在一家才能方便交易,不然还是要取银子。

而且从一家钱庄取银子,存入另外一家钱庄还要排队,反而更加麻烦。

福州市舶司的陶公公发现了这种不便,他很快联络福州港口的钱庄,搞了一套结算体系。

陶公公也是受到袁文才跑路的影响,对这些港口的钱庄资金安全警惕起来。

陶公公想到了一个办法,要求各家钱庄将存款一定比例的银子,送到市舶司专门的库房中,作为保证金。

而各家钱庄之间的银子往来,直接在各家保证金里先交割。

每隔三日,再让已经保证金不足的票号补足保证金,保证金多交的再拿回去。

而储户之间的交易,就不再需要每一笔交易都用现银子交易了,只需要各家票号账务处理一下,然后每天对账统一结算就行。

这自然大大增加了福州港口票号的交易效率,更多的商人选择停靠福州,将自己的资金都存在福州的钱庄中。

如今东南各港口城市,也都是一种竞争的关系。

商船在福州停靠了,就不会去杭州了,杭州市舶司也迅速跟进,也搞起了钱庄保证金和统一结算。

不过于宗远存钱的钱庄,却不是港口的钱庄。

而是驿站的钱庄。

大明朝的百万漕工之所系,除了漕运系统之外,就是驿站系统的人最多了。

各县的急递铺,官道沿途的驿站,这些就是大明朝的血管网络。

只是在明中期开始,驿站系统就遭到了侵害。

原本只有执行公务的官员才能住驿站,由驿站人员提供食宿。

但是很快就各级官员出行,都会使用驿站,将驿站的服役人员当做家奴来使唤。

到了明末,徐霞客这种连官员身份都没有的人,也能通过地方官员赠送的通行证,堂而皇之的使唤驿站的工作人员。

除此之外,官员信件,私人特产,都会让驿站运送,大大侵害了驿站的职能。

苏泽掌控东南以来,对官员出行进行了严格限制,禁止他们白嫖驿站。

除此之外,驿站也从完全徭役性质的部门,改为部分吏员和雇佣徭役来运转,并且在各县都设立“驿路司”,专门巡查各个驿站的情况。

这大大加强了东南公文传递的速度,而吏员和雇佣徭役都是有俸禄的,这也稳定了驿站系统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