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琉球商人真的太给力了!(第2/4页)

但是靠着旧报纸上的招聘启事,李舜臣连续几次去应聘都去晚了。

毕竟鸡鸣寺提供的旧报纸都是几天前了,人家招满了人也不奇怪。

李舜臣咬着牙,从口袋里掏出枚当五十的铜钱,递给报童说道:

“来一份最新的报纸。”

报童接过钱,立刻报纸递给李舜臣说道:“多谢先生,恭喜先生发财!”

东南的报童就是伶俐,听说大都督在各大城市都设立养济院,将卖报送报都给这些孩子做,还开设扫盲学习班教授他们读书识字。

这些报童可要比平城街头那些脏兮兮的流浪儿强多了,又有礼貌又干净整洁,说话还好听。

李舜臣再次感慨东南的发达,他从报童手里接过报纸,直接在路边翻看起来。

头版是广西瑶乱的一篇文章,总体上就是讲述了藤峡瑶乱的历史,原因,以及广西对于东南的影响,算是说明了第四旅进入广西平叛的正义性。

这篇文章也没有过多引经据典,而只是平实的讲述了瑶乱的原因,还有几篇从广西逃难到广东的汉人难民实录,看完之后让李舜臣这个外国人都觉得必须要平定广西瑶乱!虽然他连广西到底在地图上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二版是最近东南执行的新政策介绍,包括了大都督颁布的限制僧产道产,打击民间淫祀的政令。

李舜臣想到了自己租住的鸡鸣寺,难怪最近寺里的大和尚们有些紧张,原来是因为这件事啊。

不过对于鸡鸣寺这种大寺院来说,土地只是其中收入的一部分。

香客布施,租住僧房,抄送经书,供奉法事,发放贷款,这些也都是赚钱的项目。

都督府的政令只是对僧产进行了限制,规范了度牒的管理,在读书人看来应有之义。

李舜臣担心自己租的禅房会不会涨价,不过他也只是转过一个念头,再找不到工作连禅房都租不起了。

连忙翻到后面,就在李舜臣准备查看招聘启事的时候,突然看到了征兵的报道。

征兵?

李舜臣眼睛一亮,原来这是驻扎在南京的东南新军第五旅的征兵布告。

东南新军第五旅,驻扎在南京,负责的是南直隶的防务。

第五旅名义上的旅长是徐渭,实际上负责日常训练的是代理旅长陈璘。

陈璘,韶州人,是戚继光入闽平倭时候招募的手下,后来曾经作为代表前往福建水师学堂进修过,开始接触新学思想。

后来在苏泽控制了戚家军之后,戚家军转编为第三旅,陈璘在攻占潮州和广州的战役中都立下战功。

于是陈璘被调任到南京,担任第五旅的代理旅长。

徐渭将军务都委托给陈璘,两人配合还算是默契。

第五旅的军官都是从各旅抽调的,在湖广的景王奉诏事件之后,徐渭立刻向苏泽进奏,湖广生变明廷肯定要先平定景王,那张居正在徐州的军队很有可能西撤。

如果张居正让出徐州,那么第五旅就可以北上占领徐州,那东南就可以占据整个江淮防线。

徐渭建议扩充第五旅,大都督府应允扩编到五千人,在南直隶各地募兵。

李舜臣眼睛一亮,在入境的时候,审批入境的小吏岳伦就告诉他,在东南当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只要当兵立功,那还能被推荐到军校进修,李舜臣捏着报纸,决定去南京城外军营去试一试。

和李舜臣同时入境的木下藤吉郎,此时正在南京四夷馆中无所事事。

四夷馆,是处理外交事务的外国使臣居住的地方。

只不过大都督对这些外国使臣十分的“吝啬”,居住在四夷馆中还要他们自己支付房租。

木下藤吉郎的国书早就递交上去了,但是负责外务的礼宾院看到织田信长,只知道这是倭国的一个大名,并没有重视,只是将他的国书批注为,“倭国某大名使者,木下”,就交到了大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