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大员岛(第3/3页)

在福州和琉球的贸易正式开始之后,林默珺也按照苏泽的吩咐,以琉球使臣的口吻,向大明朝请求在澎湖地区“晒货”。

在如今大明版图中,澎湖地区是泛指的一片区域,是包括澎湖列岛和大员岛(某岛)两块地区的。

大明朝在曾经在泉州设立了巡检司,专门负责巡逻大员海峡,阻止沿途百姓登陆澎湖列岛和大员岛。

其实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不少东南地区的百姓自发的登陆澎湖列岛和大员岛,在明初的时候大员岛上就已经有百姓上万人了。

但是在洪武年执行禁海令之后,朱元璋强行将已经在岛上拓荒的百姓迁回福建广州,同时严令任何百姓出海。

后来禁海令执行完毕,澎湖巡检司荒置。

但是在嘉靖年间,因为倭寇入侵的原因,嘉靖二十年重新设立澎湖巡检司,这一次巡检司被设在了金门岛和澎湖列岛上,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倭寇,同时也打击沿海的走私。

在巡检司设立之初,确实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到了今天,十几年过去了之后,巡检司的职能也在飞快的下降,特别是对出海拓荒的百姓,巡检司基本上也都是睁一只闭一只眼了。

很多在本地活不下去的百姓都偷渡澎湖列岛和大员岛。

在林默珺第一次登陆澎湖列岛的时候,竟然发现了在距离澎湖巡检司驻地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座小型渔村。

因为倭寇频繁,所以澎湖巡检司也基本上不再巡海,林默珺和澎湖岛上的渔民取得了联系之后,在澎湖渔民的带领下,还偷偷的登上了大员岛。

如今聚集在大员岛上的大部分都是福建人和广东人,而他们聚集的是今天被称之为“台南”的大员岛东南地区。

林默珺在当地渔民的带领下,从一片小海口入港,很快就发现了这座天然的良港。

如果苏泽在,肯定能认出这座港口的名字,这就是后来荷兰人占据大员岛之后设立的要塞城市,也是后来郑成功收复大员岛之后设立的都城——安平城,也叫做热兰遮城。

不过现在这里不过是一个福建移民自然建设的小型港口和渔村罢了。

林默珺向本地向导打探消息,这座小渔港名叫“小泉州”,应该是用来纪念他们是从泉州离开故乡而命名的。

林默珺详细考察了“小泉州”,这座渔村大概有五百户百姓,不到三千人的样子。

除了出海打鱼之外,他们也在港口附近拓荒种田,小泉州自然没有官府,岛上的百姓聚集城乡社,推举了一家姓邵的大家族族长来领导。

林默珺甚至还在小泉州见到了一座福建风格的妈祖庙,庙里还有一名和九姑婆年纪差不多大的瞎眼庙祝。

对于林默珺这样的外乡人,小泉州的百姓还是相当的警惕的,不过作为一名成熟的水师将领,林默珺还是看出来这座港口的得天独厚条件的。

出海口狭窄,只需要设立要塞就能扼守舰队。

沿海暗礁众多,峭壁也多,大舰队也不容易从这附近登陆,能够保护纵深地区的安全。

唯一的缺点大概是这里太过于炎热,导致这里经常发生疫病,用当地的话说就是“瘴气”多,当地百姓也没有医生,遇到病只能找妈祖庙的瞎眼庙祝治疗。

林默珺让人带信给苏泽,讲述了大员岛上的见闻,果然苏泽接到了林默珺的信之后就坐不住了,辞别了新婚燕尔的方若兰,返回了长宁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