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上海缉私总团(第3/3页)

自从抗倭以来,朝廷在浙江加征的捐税,也压得曾经富庶的浙江越来越贫困。

双屿之战后,倭乱再次升级,蔓延到了山东、南直隶等多省,这些更是大明王朝的财税重地。

特别是去年和前年倭寇在江南肆虐,影响了江南的税收,更让朝廷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

胡宗宪是清楚张经是怎么被杀的,他自然明白现在他的目的不仅仅是抗倭,而是如何用更少的银子抗倭。

朝廷是支持抗倭的,兵部在年前就下令,允许各地编练团练,还要求浙江,南直隶,福建募兵抗倭。

可是无论是团练还是募兵,这些都是要花钱的,但是每次地方上要钱,户部的回复就是两个字—“自筹”。

自筹就是没钱,可朝廷从没说过要怎么自筹。

张经被杀的一个罪名,就是在浙江横征暴敛,但是弹劾张经的胡宗宪很清楚,张经死后家中没有余财,他在浙江征收的钱,全部都用来抗倭了。

胡宗宪体会到了老上级的难处,这一次巡视营地,他就差点被官兵堵着讨薪。

进入官署,胡宗宪直接来到了办公的明堂,这里是他的幕僚办公的地方。

胡宗宪主持抗倭之后,立刻招募了在江浙很有名气的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辅助他筹划抗倭。

胡宗宪一进明堂,徐渭拿着一封信过来说道:

“抚台大人,这封信请您亲自看看。”

胡宗宪接过信,看到来信人方望海的名字,胡宗宪皱眉说道:“钞关厅?我与这方望海速来没有来往,他怎么会给我写信?”

徐渭没有说话,等到胡宗宪看完信后,他合上信问道:“文长,你怎么看。”

徐渭看着胡宗宪说道:“抚台,我觉得应该同意方大人的请求。”

胡宗宪现在也就三十五岁,他和徐渭是同岁,但是比起科举失意的徐渭,胡宗宪嘉靖十七年就中了进士,那一年他才二十七岁。

青年登科,仕途得意,让胡宗宪看起来要比徐渭年轻多了。

胡宗宪摸着信说道:“文长的意思,是让我全力支持钞关厅,支持方望海了?”

徐渭说道:“朝廷设置钞关,本意就是募钱抗倭,钞关厅的钱也有一部分直接调拨给我们,光是这个理由,就足以让我们支持方大人了。”

“若方大人在江南成功,那浙江也可以设钞关厅,收取商税抗倭了。”

胡宗宪笑着说道:“还有一个徐松江,对吧?”

徐渭没有说话,他不喜欢卷入朝堂两党的斗争中,可是这些日子下来,他发现两党之争无处不在,在胡宗宪这样重视实干的大员眼中,党争都是头等大事。

胡宗宪挥了挥官袍的长袖说道:“方大人筹措钞关税也是为了抗倭,既然是抗倭,那胡某自然要支持。”

胡宗宪说道:“从宁波调拨五条甬船,去往这个,上海县,再以抗倭总司的命令,允许方望海在上海组建缉私团练所,员额,300人,经费自筹!”

宁波距离上海很近,甬船也是一种近海作战的小船。

不过这个态度,也可以看出胡宗宪对方望海的支持态度了。

徐渭立刻起草命令,加盖了官署的大印,发往宁波海卫所和苏州府。

杭州和苏州之间的命令传递很快,在接到了抗倭总司的命令之后,苏泽立刻带领林德阳,以及在苏州府募集的团练兵前往上海县。

在苏州府沉寂多日的方望海,突然做出如此大的动作,和杭州的胡宗宪联手行动,立刻吸引了整个江南的目光。

为了剧情完整就这样吧,晚上多更点字数,感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