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抵达南京(第3/4页)

上联的读书声,对应的就是书院读书的场景,而苏泽下联的事事关心,又拔高了一个层次,指出读书人要心怀天下家国事的情怀!

又有哪个读书人能拒绝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呢!?

李贽更是说道:“衢州书院有此联,可名扬天下也!”

众多浙江士子对李贽怒目,但是仔细想想竟然有几分道理。

衢州书院曾经是天下文宗,可是自从王阳明去世之后,心学曾经遭遇过一段时间的打压。

心学聪王阳明死后也开始分裂,如今浙江学派的王畿虽然还在世,但是在大明文坛的影响力却并不强,浙江主要靠着“越中十子”撑着。

甚至王学浙派的影响力,还不如在贩夫走卒中讲学的泰州学派。

衢州书院实际上已经从全国性的大书院,没落成地方性的书院了。

而苏泽这幅对联一出,衢州书院反而要随着这幅对面扬名了!

“好字!”

又有一名读书人喊道,众人再看苏泽的字,才发现这幅字笔墨飞扬,竟然是一种从没见过的字体。

可偏偏这幅字如其文,和这幅对联相得益彰。

徐渭对于苏泽的字也是啧啧称奇,他心悦诚服的说道:“汝霖的字,可以开宗立派也!”

苏泽谦虚了两声,突然说道:“徐兄,可否将那副字幡给我?”

徐渭抬头看到飘在空中的“禁海平倭”字幡,点头说道:“苏兄若是喜欢,就赠于你好了。”

苏泽看着这幅超大尺寸的字幡,暗道一定要让后代子孙好好保存!

文会结束之后,苏泽也随着参加了南孔家庙的祭礼。

南孔一脉失去了衍圣公的爵位,人丁也不如北孔兴旺,据说这一任家主身体不好,主祭的工作也让给了嫡子。

古老的祭礼庄严肃穆,祷告大成至圣先师保佑文脉不绝,齐聚衢州的浙江士子就重新启程,向南北二京而去。

衢州举人范从明也打点行囊,他也准备去南京国子监入监,于是和苏泽等人结伴而行。

有了范从明这个本地人同行,苏泽等一行人乘坐水路继续北上。

三月十五日,进入浙北之后水网变得密集,但是河流也变浅,浪船这样的大船就无法行驶了,众人改为乘坐小船继续北上。

浙江的地形是南方多山,而中北部则是丘陵和平原地貌,这里也就是所谓的江南鱼米之乡了。

但是坐在船上,苏泽却看到两边上等的田地多有抛荒,还能见到不少损毁的房屋,一行人的心情又沉重起来。

范从明叹息说道:“我们浙南山多地险可守,浙北可是被倭寇祸害惨了。”

“这里已经是绍兴县界内了,从这里开始就是倭乱最严重的地区了,从这里尽量走大路,小心遇上倭寇。”

范从明提醒众人,苏泽让林德阳下令提高警惕,随时提防倭寇。

所幸的这一路有惊无险,只遇到一两支水匪,也都被林德阳带领部众吓跑了。

三月二十日,一行人抵达湖州,隔着阳澄湖就到江南地界了。

只可惜现在还是春季,没有大闸蟹可以吃,进入水网通畅的江南地区后,再次换上大船而行。

沿途依然是萧瑟的景象,和描述中的江南繁华景象完全不一样。

江南是整个大明最富庶的膏腴之地,如今江南都这幅样子,大明其他地方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苏泽从沿途船驿看到的消息,关中地震死伤惨重,朝廷却没有足够的粮食救灾。

关中流民四处蔓延,更是导致北方疫病横行,现在饥民大军都已经抵达京师附近了。

可南方的情况也很糟糕,松江府和苏南诸县都被倭寇攻打过,如今已经快要到四月份了,零星倭乱不停,百姓也不敢下田干活,夏粮眼看着就来不及播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