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成圣的路(第2/4页)

特别是要让掌握了话语权的儒家士子承认这套标准,以苏泽目前的名望和实力,都远远没到这个时候。

之所以对汪道昆说,是因为汪道昆是自己的房师,是自己天然的政治同盟,而且汪道昆确实是一个有抱负的读书人。

汪道昆叮嘱完毕,又觉得兴奋异常。

他写的《金瓶梅》,对于书中人物的命运哀叹悲悯,可就如同苏泽所说的那样,他身为作者,也不知道为何主人公们会遭遇这样的问题,最后只能用天道轮回的佛门观点来阐释。

可是苏泽的说法如同醍醐灌顶一番,让汪道昆再一次思考书中的人物的命运。

苏泽看到汪道昆出神的样子,就明白他已经认同了自己的理论。

思想启蒙,这是随着新阶层的出现,必然会出现的事情。

如今正在越发有影响力的泰州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为道”,其实已经是临门一脚了。

泰州学派以孟子的亲民思想为根基,提出了平民儒学的理念,在民众中具有不小的影响力。

王艮为贩夫走卒讲学,吸收匠人、商人、佣工、小贩为弟子,其中一个暗含了“人人如龙”的未来期许。

虽然泰州学派也没有明确的提出“一道德”的目标,也没有意识到社会阶层的变化,只是从民本的思想发端,自然的提出要在平民中传播儒学。

但是朝廷也意识到了泰州学派的威力,王艮死后,他的弟子颜钧、何心隐、李贽,全部都不被官府所容。

日后何心隐被掌权的张居正诛杀,李贽也死于狱中,自此之后,大明儒学再也没有了变革方向。

学术成为了党争工具,各种“君子之党”此起彼伏,将大明朝这个白茫茫大地搞的干干净净。

至于后世大清的学术,不说也罢。

苏泽找到了新的方向,“一道德”的命题太大了!他不仅仅需要自己提出理论,还需要有人帮着实践,而自己的恩师汪道昆,就是他影响的第一人。

这一次夜谈,对苏泽的影响不亚于“龙场悟道”。

“汝霖今日来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吗?”

苏泽这才想起来自己的目的,他拱手问道:

“老师,听说朝廷在搜寻龙涎香?”

汪道昆叹息一声说道:“是啊,陛下令户部采购龙涎香百斤,户部行文沿海诸省,要求各省都要进贡龙涎香,布政使司那边正在头疼呢。”

嘉靖皇帝对于龙涎香的喜爱到了痴迷的地步,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要求进贡龙涎香了,可是这东西实在是难找,别说是百斤,连十斤都没搜集齐。

苏泽用准备好的说辞说道:

“老师,弟子认识一琉球人,他说他们琉球手里有龙涎香。”

汪道昆惊喜的看着苏泽问道:“当真?”

苏泽点头说道:“弟子曾经见过,确实如同书中所说的那样,味道隽永独特。”

汪道昆站起来说道:“那琉球人何在?”

苏泽说道:“就在福州城内,但是他是琉球国主的亲信,此番带来龙涎香,是想要求朝廷重开琉球朝贡。”

汪道昆一愣,不过想想也很合理了。

琉球一直想要重新开贡,也许是在福州的琉球人听闻了皇帝搜集龙涎香的消息,于是通知了琉球国主,想要用龙涎香说服嘉靖皇帝,重新开启朝贡贸易。

所以他们才会找上苏泽来担任说客,而自己这个福建巡抚,是整个福建少数几个可以向朝堂上题本的官员。

仔细想想,似乎重新开启琉球朝贡也没有什么坏处。

汪道昆出身徽州府,徽商众多,他家族也有不少人从事商业,他对于海洋贸易的态度并不抵触,甚至觉得商业办好了也能兴国。

琉球对大明朝一向恭顺,算是藩属国中相当听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