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愚智对答(第2/4页)

苏泽将誊抄好的《牡丹亭》全文递给汪道昆,只看到他如饥似渴的看了起来。

汪道昆号称有明一代最高产博学的杂学家,他三岁就能读唐诗,五岁就能背诵,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是典型的大明顶尖做题家。

而他一生做散文百篇,诗歌更是高达千篇,又通曲律作戏剧,有五篇杂剧都传到了后世,可以说是涉猎非常广泛了。

汪道昆的阅读速度相当快,很快就翻完了全套戏文,他意犹未尽的说道:

“有此珍馐,日后怕是再也读不进戏文了!”

苏泽心想“不至于不至于”,算算日子,汤显祖已经九岁了,如果自己不继续抄的话,等汤显祖长大,您老兄应该能活着看到他的戏文。

汪道昆合上书说道:“我幼年曾经也想钻研曲艺,可是被父祖所阻止,终是没有走上这条道路,哎。”

汪道昆年轻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段时间杂书,也曾经尝试作曲,结果自然是被祖父和父亲一顿子打。

他年纪轻轻就在科举竞争残酷的南直隶考上了秀才,正是家族的希望,自然不可能让他读闲书了。

如今虽然考上了进士,也做了几年官了,这件事依然是汪道昆心中的憾事,今天遇到苏泽忍不住吐露出来。

苏泽立刻说道:“这有什么,伯玉兄什么时候提起笔都不晚啊。”

汪道昆看着苏泽问道:“不晚吗?”

苏泽笑着说道:“这有什么晚的,自古大才有早慧的,也有晚成的,著书写作这件事,什么时候都为之不晚啊。”

汪道昆顿时大感知音,他有说道:“那以汝霖兄以为,应当写什么?”

苏泽几乎是毫不犹豫的说道:“。”

“这是为何?”

苏泽说道:“诗词之道,唐宋已然尽矣!这名家之散文,自先秦以降也是文魁闪耀!就算是曲艺之道,也有元曲珠玉在前啊。”

“一时人应该有一时人的文章,我大明朝能异于前人而流于后世的,唯有也!”

苏泽说的也是真心实意的,是大明朝文人的优势赛道,写肯定要比写诗词有优势多了。

汪道昆更是觉得苏泽是自己的知己,自己只是隐约有些想法,苏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时文的方向。

汪道昆想到自己刚刚写下的开头,又担忧的说道:“诗词之道,在唐宋尤为是科举正途,元禁科举,才有文人作曲艺以寄情,这写?”

苏泽立刻说道:“文体有什么高下之分?《诗经》中也有乡野俚曲,乐府诗更是民间传唱的。”

“就算是时人觉得高贵的秦文汉赋,也不过是当时人所日常书写的文章,就和我们现在写的八股文有什么区别?”

“唐宋诗人不以作诗为耻,为何我明人要以写为耻?”

“文以载道,文章题材只是载道的用具不同,诗词为车,曲艺为马,就为舟楫,后世评价又怎么会有高低贵贱之分?”

听到苏泽这番话,汪道昆感觉自己都要哭了,什么叫做知己啊!这才叫做知己啊!

有了苏泽的鼓励,汪道昆决定回去再写上几章去!

对,自己虽然写的是风月的书,但是也是批判教育来的!

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之后,汪道昆更是觉得苏泽顺眼,他又说道:

“听说汝霖兄还编了一本《古文观止》,可是我跑遍了南平的书铺也没买到。”

苏泽大手一挥说道:“刚刚增印了一百套出来,伯玉兄想要就赠送你一套好了。”

对方五百两银子的版权费都掏了,苏泽自然不会吝啬一本书,正好新一批的古文观止印刷出来了,他从堆积书的厢房中抽出来一本,递给汪道昆。

看着还飘扬着油墨香味的《古文观止》,汪道昆打开目录,竟然有好几篇自己都没看过的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