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青云之策(第3/4页)

天下无万世不易之善法!

任何政策都要不停的调整,重新划割利益,打击政策链条上的腐败集团,才能长久的维持。

这也是为什么说变法永远在路上的原因。

但是大明朝这台臃肿生锈的机器,已经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

任何初衷是好的政策,最后都会被唱歪了。

清代的厘金制度,可以说是给清廷续了命,但是同样的厘金制度也导致了地方实力派的崛起,才有了后来东南互保的局面。

再说了,这不过是府试中的一篇策论罢了。

苏泽继续提笔写下去。

剩下的就是老话题了,拉拢倭寇中的贸易派,挑动倭寇斗倭寇。

彻查沿海卫所中的腐败走私,招募新军抗倭。

苏泽洋洋洒洒的凑齐了七条,又修改了错别字,这才誊抄到了考卷上。

等他抬起头,却看到方知府已经站在他身边,认真的阅读他的考卷。

苏泽一惊,却没有出声,考场是不能喧哗的。

此时的方知府已经痴了。

其实本来方知府也没有太大的希望,那些科道言官可都是殿试卷出来的进士,还都是进士的靠前名次,他们的办法都没办法让皇帝满意,这群秀才都不是的童生又能有什么好办法呢?

方知府让他们写策论,也只是想要启发一下自己写奏章的思路。

这一路上巡视考场,方知府看了很多考生的卷子。

都是些什么玩意儿啊!

有提出要全面禁海,将沿海百姓都內迁到内陆省份,“饿”死倭寇的。

这法子好,要不要把南直隶也让给倭寇?

还有要各地自募乡勇,悬赏杀倭的,朝廷连正卒都养不起了,这钱谁出?

方知府看了一圈,能说一些车轱辘话的都算是不错的了,自己也是脑子进水了,相信这些童生能有好办法。

本来方知府已经不抱希望了,可是看到苏泽的这篇策论,方知府彻底傻了!

斋醮海神,这算是投皇帝所好,这也不算什么,早就有聪明的言官这么上书了。

可是下一条的钞关法,让方知府傻了!

方知府做过知县也做过知府,当然知道商税难征的道理。

可是这钞关法就不一样了,钞关和地方官府两套体系,可以避免钞关和官府勾结。

钞关收税开税引,地方官府抵扣收税引,最后税引都汇聚到户部,那两相比堪就能核算清楚一年的钞关税是多少。

那各地钞关就算是胆子再大,也不敢和以前那样贪墨截留商税了!

这个方法还真的能成!

这套方法不仅仅是提出了建议,还提出了一整套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可贵的是这套方法还是可执行可监督的。

方知府又疑惑起来,就算是阁部大员,恐怕也提不出这么具体有效的办法。

自古以来,治国之才都是相当稀罕的。

真的有天生有大才之人?

方知府对苏泽的爱才之心更甚,无论如何都要招他为婿!

等所有考生都考完,考研燃起灯火,开始了紧张的阅卷工作。

苏泽这篇策论自然得到了所有阅卷官的肯定,被推举到了方知府面前。

方知府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苏泽的卷子为案首。

陈朝源的运气也不错,他的靖海策论虽然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总算是言之有物,竟然也通过了府试。

完成阅卷和放榜工作,自然有人恭贺苏泽不提。

方知府返回家里,心情却没那么高兴。

李夫人难得从曲艺社回来,看到方知府这幅样子问道:

“老爷可有什么烦心事?”

多年夫妻自然有默契,方知府将苏泽考场进的策论说了,然后又讲起女儿的婚事。

李夫人倒是没有说话,等方知府说完之后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