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榜一(第2/4页)

彭安如今虽然还是没住进养济院,但是苏泽的讲课他一次不落,对苏泽一直都执弟子礼。

“这是方公子让我送来的食盒。”

彭安将一个精美的食盒递给苏泽,食盒摸起来还是温热的,这位方“公子”果然贴心。

“你等了多久了?回去同食吧。”

县试最晚可以考到晚上九点,陈朝源和林清材都很重视这次县试,肯定不会提前交卷,苏泽干脆邀请彭安一起回去吃。

彭安摇头说道:“学生还要回去分账,多谢先生了。”

他又顿了一下说道:“我也是刚到,差点赶不上先生考完。方公子就让我现在过来,就在考院门口等半个时辰,若是先生不出来就将食盒带回去。”

苏泽莞尔一笑,这方若兰也是有趣,原来自己不提前交卷就吃不上食盒了?

还是她对自己这么有信心?

苏泽接过食盒,让彭安走夜路小心,就提着食盒返回住处。

考院对面的酒楼上,黄时行等人看到了四书义的考题,纷纷倒吸一口气。

其实这道题目的难度超纲了。

科举考试每个阶段的难度是不同的。

童子试的三场,也叫做小三试,县试、府试、道试,最难的自然是学政衙门主持的道试。

童子试、乡试和会试,这叫做大三试,最难的其实是乡试。

而这道题目的难度,已经可以用在乡试的考试中了!

黄时行最近也都在备考,看到这道题目也开始思考起来。

明代的截搭题还没有清代那么明目张胆,毕竟截取圣人经义,这本身也有些违背圣训。

到了清代礼部才明确规定了可以在科举考试中出截搭题。

所以好消息是,现在科举在会试中不会出现截搭题。

坏消息是,乡试中几乎都是截搭题,不会做截搭题的,在乡试中已经被淘汰了。

有能力挑战这道题的,都是秀才中的佼佼者,黄时行提起笔,开始在白纸上写起来。

此时天色已经黑了,考院中已经开始给蜡烛了,每人三根蜡烛,最晚也就烧到晚上九点,还没完成答卷的考生已经开始着急了。

陈朝源已经答完草稿了,他又检查了一遍,这才开始誊抄考卷。

白知县则已经开始阅卷了。

不过县试阅卷时间紧任务重,白知县一个人一个通宵也看不完这么多的考卷。

所以基本上阅卷的都是白知县的师爷和县吏中的亲信。

这虽然并不符合朝廷制度,但是如今天下各县都是这么干的,法不责众嘛。

白知县会给两篇经义写上破题的思路,然后写一篇标准范文分发下去。

阅卷的就根据他给出的答案评卷子。

不过白知县也不完全信任手下这帮人,他分成两组交叉阅卷,如果两组都画叉的,那就直接黜落送不到他面前。

只要有一组判定中的,就会送给白知县最后仲裁。

陆续有考卷送到白知县面前,不过基本上都是一圈一叉的卷子,也就说是不能让两组阅卷的都认可的考卷。

白知县看了卷子,也觉得都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他暂时扣住这些卷子,若是录取人数不够,再从这些卷子上录取吧。

等到九点的梆子敲响,终于到了最后交卷的时候,陈朝源最后在烛光熄灭前检查了一遍,喊来卫兵交上了卷子。

林清材则是大脑空空,他看完了第一条四书义就懵了,强行做完已经天黑了,后面的五经义和试帖诗都是匆忙写的,最后是被强收走了卷子。

林清材出考院的时候都快要哭了,有的老童生比他还不堪,直接嚎啕大哭起来。

哭声传到楼上,黄时行放下手中的笔道:“成了!”

众人纷纷围过去。

黄时行的思路倒是和苏泽差不多,不过用典上面差了很多,空发议论多,论据支撑少,其实并不能算是上等的科举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