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县试(第3/4页)

分发三份答卷纸,九份草稿纸后,白知县带领手下锁上了考院大门,南平县乙卯年县试考试开始了。

在白知县宣布考试开始后,每一个考场区域内,都有一名卫所兵举着木牌,开始在考场区域内走走停停。

第一道《四书义》的题目就写在了这个牌子上,考棚中的考生要先将题目誊抄到稿纸上,作答完毕之后再誊抄到打格的考卷纸上。

“不亦说乎,有朋”

看到这道题目,苏泽就听到了考棚中此起彼伏的叹息声。

竟然第一道四书义就是一道截搭题!

截搭题,就是将四书五经中两句话,甚至多句话截取搭在一起出的题目。

这句话并不是四书五经中的原文,难度自然要比普通的单句题或者多句题难的多!

首先要通读四书,才能知道这道题目的出处,然后还要根据截搭之后的题目作答。

其实明代科举在贡试中很少出截搭题,但是在县试中很多出卷的县令为了偷懒,就偏爱出截搭题。

因为截搭题难,所以黜落普通考生特别快,有时候第一场考试,就能刷掉足够的考生,改卷子也非常容易。

不过出题人高兴了,做题人就要暗暗问候白知县的祖宗了。

不过其实这种截搭题,倒也不是故意为难考生。

到嘉靖年,大明朝廷已经举办了这么多次的科举。

时文选刊也出了这么多期,四书上的内容基本上都出的差不多了。

而出了科场舞弊,那主考官是要掉脑袋的。

有些常用的题目,卷到极点的考生已经将名家名篇都背熟了。

可怕就怕一个考场出两个卷王,那出现两份雷同的试卷,主考官还活不活了?

不过苏泽拿到这个题目,反倒是松了一口气。

这种截搭题虽然巧妙,但是只要有了正确的破题思路,基本上就稳了。

苏泽提起笔,这种题目其实有点类似于现代人的智力游戏。

首先看两句的出处。

其实这两句上过学的基本上都读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过如果按照这句原文来破题,那就落入出题人的陷阱了。

八股文破题必须紧扣题目,也就是要对应“不亦说乎,有朋”来破。

这时候要扣住朱熹的集注来破。

朱熹集注上对“说”的释义,“学者,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

这句话朱熹注释的很巧妙,点出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

苏泽虽然不喜欢朱熹,但是这句话他是很认同的。

“学习了就要实践,实践了知识就转化为我自己的知识,所以会感觉到愉悦。”

说就是通“悦”,就是愉悦的意思。

苏泽破题就从学习实践之悦开始,他提笔写道:

“说以学而深,可决其朋之有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从学习到实践为乐,能从所学中得到快乐,那就自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跟从。

这样破题既写出了读书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又符合儒家君子之朋的定义,可以说是破题的相当的巧妙了。

破题没有问题,接下来的部分苏泽就开始写他的实践论了。

【蓝色被动——旁征博引】

【金色被动——六经注我】

这两个被动技能让苏泽脑袋空前的清明,各种引经据典,硬生生的将这个题目歪到了最后的论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穷究真理是天地之间最愉悦的事情,而真理必然是越辩越明的,能践行真理之路的人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追随。

洋洋洒洒写完一篇八股文,苏泽又检查了一遍,确定没有错别字和犯忌讳,这才誊抄到了考卷纸上。

就这样已经半个时辰过去,又有小吏拿着笔,开始查看考生们答题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