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大数据练兵(第2/4页)

要知道历朝历代,凡是安定下来就要重修历法,唐宋元都能修历,但是唯独大明朝一直到了明末了,才搞出来了一个《时宪历》来。

更尴尬的地方是,这个明末的《时宪历》还是在西洋传教士汤若望主导下编写的。

大明朝在数学上的技术断层由此可见。

而要发挥火器战斗力的最重要“招数”,就是数学了,因为数学上的断层,虽然明清都装备了火器,但是这些火器只是单纯的技术革命,并没有引起战争学说的进步。

看着靶场上七十个鸟铳手,苏泽首先将将他们以十人为一组,然后一组一组的开始打靶射击。

苏泽则拿出纸,开始记录他们打靶的结果。

林默珺凑到苏泽边上,却看到他写在纸上的符号如同天书一样,她根本都看不懂,只好将注意力重新放在射击的鸟铳手身上。

苏泽并不是单纯的让他们对着靶子射击,而是以十人为一组,分别在300步、150步、100步、50步的位置上进行射击。

苏泽将士兵射击命中的次数记下来,然后又换上下一组再次齐射,在记满了整张纸的数据之后,苏泽对这一批鸟铳的精度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

鸟铳的精度比起近代枪械实在是差太多了,但是近距离的命中还是相当可观的。

50步,(一步1.5米),也就是75米以内,十人射击命中率能够达到五人以上,也就是说在距离五十步的位置射击,敌军的伤亡可以达到一半以上。

但是到了一百步,也就是一百五十米的时候,命中率就降低到了30%。

到了一百五十步,也就是二百米的时候,命中率就只有20%了。

苏泽拟合出了一条最佳曲线,在50步到100步之间开枪,可以得到最佳的受伤效果。

这是静止射击的精度,在正常作战中,鸟铳手还是会前进的,苏泽又带入了双方进军的速度和装填时间的变量,确定了在一百步装填开第一枪,五十步开第二枪杀伤效果最好。

精确率、装填时间、步伐速度,这三个因素结合起来,就可以有效的估算出鸟铳手推进中对敌人造成的杀伤。

同样的,通过敌人的装备水平和作战素养,也可以推测出己方的伤亡。

火器时代的指挥官,已经和冷兵器时代的指挥官不一样了,脑力的重要性胜过了个人的勇猛。

等到了火炮时代,炮兵指挥官干脆就成了人型计算机,每天的工作就是解抛物线方程计算,用火炮射击诸元计算来计算炮弹落点和敌人火炮的射程。

等到了那个时候,学不好数学,都不好意思去打炮。

【靶场计算,可以学习技能“数学”,是否学习?】

数学技能!

苏泽这次去县城,想了很多办法都没能学习到数学技能,没想到回了长宁卫,在靶场上却学习到了数学技能。

“学习!”

【检测到宿主原本的数学知识,评定为Lv3。】

还是穿越太晚了啊,如果是高考后就穿越,数学好歹评定个Lv5。

有了Lv3的数学技能,很多记忆模糊的公式浮上心头,林默珺只觉得苏泽的速度更快了,不一会儿就写满了整张纸。

在粗略的算出了最适合鸟铳的行军速度和射击距离后,苏泽又让士兵们装填不同重量的药火,确定出最适合的装填分量。

这就是数学的作用了,明清的火器使用有一个弯路,那就是没有对火药的填充量和射击威力进行定量分析,明清使用火器的将领,都盲目的认为装填更多的火药,火器的威力就越大。

甚至发明出了“倍填法”这种越多越好的作战方法。

可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永远不是越多越好。

倍填法导致火器炸膛的概率大大增加,而多一倍的药火并不能带来多一倍的杀伤力,鸟铳的杀伤力不仅仅和药火燃烧提供的动能有关,也和鸟铳口径、铅弹重量、以及枪膛长度都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