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启程回乡(第2/3页)

“洋洋我来联系,做工作。”对着黄浦江,秋芳紧了紧披肩,“不过不敢打包票。”洋洋的性子都知道。只是家丽自己想着,几个大人都到跟前了,汤洋洋如果再不肯出现,也太不懂事。

结果又过二日,姑姑开始能喝一小碗米粥,俨然枯木逢春。小玲偷偷跟家丽说:“姐,看到了吧,根本没事,起码还能活半年,咱们就这么待着?”家丽一看也是,便也动了心思。

不会的吧。

本来是件悲伤的事,可拖拖拉拉太久,悲伤的气氛被冲淡,周围人似乎也没了耐性。不过人没到时候,总不能硬让她咽气。好死不如赖活。家丽也没辙,只好说再看两天。

小玲说:“没事没事,秋芳姐,我们就是路过,也就那么一说,不用有压力。”临到跟前,小玲反倒装得云淡风轻。

小玲解释,“姐,我不是那个意思……”

小玲去买咖啡。家丽才问秋芳小芳现在如何。秋芳也不藏着掖着,“现在我们家,是四个女人一台戏,一老一小,都不懂事。”

家丽喝道:“刘小玲!”

家丽不解。秋芳解释:“我,小芳,小芳女儿,我妈,这不四个人,我妈那样,不认人,小芳女儿还小,还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不懂事,我们这个家现在是阴盛阳衰。”

“怎么老不死。”小玲嘟囔。

家丽说:“就没想着再找一个。”

家丽也为难,“人没走,现在走了,不太好。”

秋芳叹息,“高不成,低不就,条件的好看上咱们,这么个家庭情况,条件差得,小芳瞧不上眼。到相亲公司去找吧,太不知根知底,知根知底又实在没有,上海生活,压力大。”

田间地头,她拉着家丽,“姐,就是来敬敬孝心,哪能这么长住,我孩子还在家呢,真给送终。”

家丽不知怎么接话,只好捡好的说,“你是有福的,老了在上海养老的。”秋芳笑说:“有什么福,拿着淮南的退休工资,负担着上海的开销,还要带孙女,照顾老妈,你才是有福,最起码美心姨身体好。”

剩下的就是等。等姑妈过世。医生是说,撑不了数日。可家丽、小玲一到,姑妈似乎又精神抖擞,看着又能活好久似的。等了一个礼拜,家丽还能撑得住。小玲着急。

家丽又问:“秋林呢,什么都不管?”秋芳说:“为了小孩上学,两口子又要去国外了,移民。”家丽叹,“真有本事。”

时过境迁。家丽一笑了之,“小孩子不懂事,听了当作没听就行了。”大将风度。表兄弟听闻,不再多说。

秋芳看透了,“有什么本事,不过自我感觉良好,非要跟人家不一样,不然就没有安全感,要我说,我宁愿住回淮南,落叶归根,舒服,要不是不放心小芳,我估计又带我妈回去了,我妈时不时就闹。”

晚上就在乡下房子里住,家丽住不惯,蚊子多,外头虫叫蛙鸣,响得厉害。小玲却呼呼大睡,安然如在家中。表兄弟跟家丽关系不错,从小玩过一段时间——家丽八岁之前在江都长大。他们算青梅竹马。他告诉家丽,上回老六来,没少抹她烂药。

家丽道:“你还不知道?再回去估计也不是那样了,那一片马上拆迁。”

到地方,见到姑妈,果然奄奄一息。上回家艺、家喜来就告了一次急,谁想到又强撑病体了一阵。现如今才是真不行了。家丽向来惜老怜贫,虽然多年不走动,但依旧是姑妈,不免落泪,但又不好太过悲伤。姑妈还认识家丽,握住她的手不撒。对小玲却对不号,告诉她这是老五,隔天又认作老四。

秋芳说:“还能分一套。”停一下,又说:“我倒想在老城区买一套,偶尔回去住住。”

两个人坐长途车到扬州,姑家大儿子开车来接,一路往江都乡下去,小玲是第一次回江都老家,什么都感到新鲜。问东问西,十分兴奋。小玲叫表哥,实际是家丽的表弟——他自然也应答,但家丽依旧能感觉出有些不高兴。姑妈行将就木,小玲兴高采烈,这是干吗?家丽暗中让小玲控制。小玲这才稍微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