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一章 倾国(第4/8页)

帖木儿大汗的军队,如同草原上的狂风,席卷着黄沙和战意,浩浩荡荡地向着东方进发。

在队伍的最前方,是一群雄壮的骑兵,他们身披铁甲,手握长矛,眼中闪烁着对战争和荣耀的渴望,他们的马蹄踏过的地方,草原仿佛都在颤抖,在他们身后,是无数的步兵和骆驼队,他们携带着沉重的、被拆解过后的攻城器械和粮草,准备进行一场持久的远征。

随着帖木儿大汗的一声令下,大军如同脱缰的野马,向着大明帝国的边境冲去,他们越过荒凉的戈壁沙漠,跨过险峻的山脉雪原,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东方的那片富饶的土地。”

西班牙驻撒马尔罕宫廷使节克拉维约放下了他的鹅毛笔,他确信无比,他的这些手札记载,将成为日后重要的历史资料。

作为6世纪到19世纪这上千年的历史中西方世界的主要书写工具,鹅毛笔是西方人的首选,因为它与羊皮纸和牛皮纸高度兼容,但克拉维约看着桌案上的毛笔却显得很不自在,这些毛笔比自己的鹅毛笔看起来粗很多,轻飘飘的鹅毛笔在书写过程中,其实并没有这些毛笔好用,如果书写对象是普通纸张的话。

“傅,东方人真的都是用狼毛笔和兔毛笔的吗?”

“这叫狼毫、兔毫。”

在克拉维约的身边,一位穿着破旧但浆洗干净的大明官袍的男人认真回答道。

双方使用的,都是用的波斯语。

而吊诡的是,克拉维约的波斯语并不利索,这位穿着大明官袍的男人,反而说的是相当地道。

帖木儿的远征大军中除了贵族、军官、文官、士兵、商人、民夫等形形色色的职业以外,还有一群人,那就是外交使节。

克拉维约全名罗·哥泽来滋·克拉维约,是西班牙卡斯蒂利亚王国的宫廷大臣、外交使节、旅行家及作家,在数年前出使帖木儿帝国,并到撒马尔罕向帖木儿朝觐。

而他旁边被称为“傅”的大明官员,全名叫做傅安,字志道,开封府太康县人,洪武朝初任县吏,历任四夷馆通事、舍人、鸿胪寺序班,洪武二十七年任兵科给事中,洪武二十八年改任礼科都给事中,后被派遣出使西域,至撒马尔罕向帖木儿赏赐玺书、币帛。

之所以选他作为使节,有很大原因就是他曾经在四夷馆任职过,并且颇为勤勉好学,掌握了多门外语,其中就包括了在中亚应用最为广泛的波斯语。

四夷馆的设立,是因为四夷朝贡、言语文字不通,所以朱元璋命礼部选国子监生蒋礼等三十八人隶翰林院,学译书,译所作文字,合格后准出身。

而教授大明官员、监生波斯语的地方,是下面的回馆,教师都是元朝留下的地道色目人,所以傅安的波斯语字正腔圆也就不奇怪了。

而正是因为双方的无障碍沟通,帖木儿的态度才出乎傅安的预料,帖木儿与他在鸿胪寺了解到的不同,他不再对大明毕恭毕敬,而是态度粗暴地扣押了傅安,并且押解着傅安和他的使团在帖木儿汗国庞大的疆域内参观,以炫耀其国土之广,国力之盛,在完成了历时数年的参观之后,又强迫傅安跟随大军一同东征。

一开始傅安并不理解帖木儿前后反差极大的所作所为,因为在洪武二十七年帖木儿汗国来南京朝贡的时候,态度是极其恭顺的,不仅进贡了二百匹汗血宝马(这些大明不出产的极品战马对于大明来说相当有诚意),而且上表所言更是谦卑,充满了对大明和朱元璋本人的阿谀奉承。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运数,为亿兆之主。光明广大,昭若天镜,无有远近,咸照临之。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凡商贾之来中国者,使观览都邑、城池,富贵雄壮,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日,何幸如之!又承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钦仰圣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中豁然光明。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臣无以报恩,惟仰天祝颂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永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