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玉玺(第4/7页)

朱棣亲眼看着九斿白纛重重砸在了地上,激起一阵灰土,心头感慨莫名。

“《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元年丙寅,帝大会诸王群臣,建九斿白纛,即皇帝位于斡难河之源……如今我们打到了斡难河,砍倒了蒙古人的九斿白纛,北元留下的脊梁骨,终于被朕亲手打断了。”

看着被五花大绑的本雅失里,这个可怜的傀儡大汗,朱棣并没有什么同情,在他的人生逻辑里,成王败寇是一件很理所当然的事情,战争就是这么粗暴。

但朱棣也没有杀他,因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据说在本雅失里这里。

“传国玉玺被你藏到了哪里?”

传国玉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作为大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是奉秦始皇之命所镌。

传国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的正统信物。

自大秦以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得天命,将其奉若国之神器。

如果哪个皇帝登基却没有这玩意,甚至会被嘲讽为“白板皇帝”。

老朱登基的时候就没有,他表面上显得很不在乎,自己弄了一堆玉玺,但其实心里很在乎,当年捕鱼儿海之战,蓝玉唯一的遗憾就是没能找到传国玉玺,如果他能找到,那么得到的封赏恐怕就不仅仅是凉国公了。

而这东西,在元末由元顺帝在至正二十八年从大都出逃后带入漠北,北元经历了上都、应昌、和林、捕鱼儿海等一系列战役后,基本上已经瓦解,可别管逃跑的姿势多狼狈,北元皇帝都没把传国玉玺落下,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而朱棣作为篡位者,自然无比渴望传国玉玺,找回了这东西,再配合上扫清漠北的巨大功绩,那么他作为皇帝的合法性将会极大地增加。

可惜,本雅失里却没能让朱棣如愿。

“在阿鲁台手里……阿鲁台始终没给我,所有诏书都是他用印的。”

“阿鲁台……”

朱棣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朱棣在兀古儿扎河东侧取得了大胜后,开始马不停蹄地与朱能率领的步兵主力汇合。

而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好的消息传来。

一些既没有追随本雅失里也没有追随阿鲁台的鞑靼部落知道了这边的消息后,开始慌不择路地向南逃跑。

是的,向南。

他们以为明军的大规模骑兵集群还在西面,所以不敢向西走,又不想去东面跟着阿鲁台,北面是冰原根本无法生存,所以他们开始向南润了。

这给朱棣造成了一些麻烦,因为南面就是明军的补给线,这些本来不打算跑的鞑靼部落都是穷苦人家,见到明军补给线不抢才有鬼了。

朱棣便令广恩伯刘才带着一部分骑兵运送伤员南返,配合负责维持补给线的魏国公徐辉祖,以防补给线有失。

而朱棣在汇合了朱能带领的大部队以后,获知了阿鲁台的情况。

阿鲁台一如既往的狡猾,他得知明军主力在饮马河附近筑城扎营后,带领部下更换了行军路线。

不过这并不能改变什么,阿鲁台带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即便让他多跑几日,明军一样能追上。

阿鲁台也知道这一点,但他没法不带着这些人,因为这都是他的家底,没了这些人,如果只有他的少部分亲信,那么他们根本无法在草原上立足,阿鲁台的仇人是如此之多,瓦剌部、兀良哈部……还有那些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的部族。

成吉思汗只有一个,失势以后还想要东山再起,在草原上真的是极小概率事件。

所以阿鲁台在不断收到明军的情报后,他反而不跑了。

利用时间差,阿鲁台安置了妇孺以后,开始准备口袋阵,要给急于追上他的明军来一记重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