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二章 科举(第4/6页)

总之,自打二月初九开始考试,夫子庙贡院就落锁了,外面都是甲士围着,这时候就算京城要被攻破了,里面的人都不能出来。

反正姚广孝和宋礼以及内阁的三杨,这时候全都得待在考场的评卷房间里,谁都出不去,内阁只剩下胡广一个干活的。

哪边更辛苦一些,倒是不好评判。

虽然会试是从初九开始,但一般二十五、二十六日就得开始填榜,二十九日(非闰月)就必须要发榜,时间上是非常紧张的。

淘汰,其实从初九就已经开始了。

第一场试五书(新增《荀子》)义(限300字)三道,五经义(限500字)四道。

虽然第一场经义上面,在考试时间上没有规定得多久写完,理论上只要在第二场之前交上就行,但越早交,理论上考中的概率就越大,因为排名和筛选一般都是赶早不赶晚的。

当然了,收上来的考卷,考官们暂时看不到,在士子交卷后,还有好几道关卡呢。

第一关是弥封官,收卷官根据所治经书分类,然后送至弥封官处弥封,将试卷上填写姓名的折角盖上关防印记。

第二关是眷录官,由书吏用红笔滴字不漏地抄写一遍试卷,考官只看抄写的副本,原本则另行封存保管,这是为了防止阅卷官辨认字迹,杜绝场外串通的可能。

同时,眷录官需要把没有注意避皇帝讳的、自述了门第等个人信息的、在卷面做了特殊标记的、字数不符合规定的、夹带草稿纸的等等不合规的卷子,统统都筛掉,这是考试规定,跟内容无关,你写的好不好不重要,只要你违规了,那就必须要筛掉。

第三关是对读官,也就是说眷录好的副本还会由专门的对读官负责组织人员进行对读,一人读红卷,一人读墨卷,两人一组,必须一字一句用心对读,确保万无一失。

如此一来,经过弥封、眷录、对读三道关卡之后,无姓名无标记无纰漏的试卷副本才会交到考官手中。

而因为要保证会试的公平公正,同一份答卷往往需要好几位考官分别批改,实际上的工作量非常非常的大,再加上工作久了必定会头晕眼花出错,造成对后面阅卷考生的不公平,所以并不是所有试卷都是姚广孝、宋礼和三杨去阅卷的,这里面还有很多“同考官”。

这些“同考官”,基本就都是从《永乐大典》编修组里拽出来的翰林院成员们了。

会试试卷的评阅是在第一场考试之后进行的,两位主考官、三位阅卷官和几十位同考官在评阅过程中面对同一份试卷所使用的方法是相同的,主要有对比评阅法、词句评阅法、证据考察评阅法、经义衡量评阅法等等。

而且不仅仅是考官们不能出院子,为了防止互相之间有联系,制度规定,判不同题目的各房考之间的同考官,也不能互相往来,吃喝拉撒都得在自己的房间里。

只能说,考生痛苦,考官也挺痛苦的,从初九晚上开始,就要通宵达旦地进行试卷批阅,工作量过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不分昼夜。

而第一场考试,考的是五书和五经,所以同考官分为两组,一组是五书房,一组是五经房,这个不同组的同考官人数,则是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来分配的,同时也跟题目有关。

呃……还有一点,通常不会有人在明面上提,但是确实是存在的,那就是科举考试的流行风向影响。

士子选择五经里的何经作为本经,往往与其家学渊源、老师、就读的县学府学都有关,但从大数据分析的话,研究《诗》《易》《书》的人数远远大于《礼记》和《春秋》(这里有个题外话,本来应该是考六经的,但是《乐经》已经失传了),这和前三者的字数和难易程度比后两者来得简单许多也有关系,尤其是《春秋》的微言大义,常令专攻的士子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