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革新(第3/9页)

“金幼孜。”

朱棣扶着腰唤道。

“臣在。”在一旁默不出声的金幼孜躬身应道。

“国不乏良将而乏忠勋,苟有拳拳之心,当竭力以奋,自彰于日月也……就这么回复历城侯。”

见姜星火和蹇义来了,朱棣示意他们先等会儿。

围绕着堪舆图和沙盘,几人又做了好些功课,姜星火在旁边看了看,军事上他是半吊子,百人战术级别有经验,整个战略层面也能吹一吹,但要是像他们这样详细地谋划整个战役,那肯定是不太行的,没办法,没干过这种高级参谋的工作。

朱棣等人在认真研究在经营三大营整编好以后,干脆利落地拿下秦、晋两藩。

只要能达成这个目的,再加上安南现在已经在撤军,那么大明在整个国内和南线,就基本没有任何军事上的压力可言了……海外的郑和舰队另算。

显然,大明的军事重心,正在逐渐缓慢但不可阻挡地往北线偏移,整个帝国的军事资源,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其他的什么,都在往北线倾斜,这是下一步的大战略方向,谁都动摇不了。

“你们两个先回去吧,荣国公留下。”

当金忠和金幼孜都收拾好离开以后,朱棣掩上了地图,看向姜星火和蹇义。

这几天高强度过堂的京察,显然给他俩也折磨的不轻。

“结果都出来了?”

“出来了。”

蹇义瞥了一眼姜星火,说道:“按国师的意思,从严从重,八法之下,哀鸿片野。”

这里蹇义说的“八法之下,哀鸿片野”,指的是京察的八个不合格标准,也就是“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不合格的处理办法就是革职、降级、调职、勒令致仕。

而如果说一年一次的考成法还比较“温柔”,更注重怎么激励鞭策官员的话,好几年才来一次的京察,那就是暴风骤雨般的重点打击了,而且京察跟考成法还不是一个逻辑,两者也不冲突,至少在永乐元年开始、二年结束的这次京察,基本上是跟考成法同步的,只不过略有出入的是,考成法合格的人,京察还真不一定合格,因为考成法只考核工作业绩,京察还考核道德操守和年龄。

但朱棣对于蹇义带着略微不满的暗示完全无动于衷,甚至看着名单,还有些……喜笑颜开。

“好死!”

朱棣心里暗叫一声。

把这些混吃等死的废物都罢黜出各部、寺,朱棣才叫看着清爽,尤其是一些平常就跟他摆老资历的,这次姜星火更是如他所愿,按照京察的祖制,年老而无能者,统统勒令致仕。

姜星火慢慢悠悠地从怀中掏出一份奏折,当众递给了朱棣。

按规矩来说,这当然是不符合流程的,怎么也得走通政司或者走内阁。

但现在姜星火自己就管着内阁,内阁几个摆烂小子不干事,姜星火一个人干一样好好的,所以就说这奏折自己写的然后交给自己转交,好像在流程上也没什么问题。

“国师自己念吧。”

朱棣懒得看,干脆叫姜星火自己念出来。

姜星火慢悠悠地念道:“臣以为今日大明之时势,非外之诸边不靖,实内之吏治不修也,经京察一事,方觉吏治不修,此乃天下大患……诸边不靖,非不可以攘也;财货不充,非不可以振也。然庙堂吏治败坏,如之奈何耳?庸者碌者,上下流毒。”

“彼者,此之鉴,彼为之而不禁,则此得据之以为辞;前者,后之因,前行而无疑,则后即袭之以为例。”

“及其耳目纯熟,上下相安,则反以为理所当然,虽辩说无以喻其意,虽刑禁无以挽其靡,有难于卒变者矣。”

“积弊已深,非雷霆之下不足以肃清;陋规渐循,非整顿朝野不足以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