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主炮(第3/5页)

新的海禁政策,包括了几个方面。

其一,是几大市舶司的重启。

其二,是针对现有建立贸易契约关系的国家的贸易政策。

其三,是对因海禁政策而迁徙或逃亡的大明子民的政策,也就是殖民政策。

他们重点关注的,就是这第三方面。

这些迁徙到海外的人,想要回到大明本土,是允许的,但都有严格的审核,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监视居住,必须每月定时到老家或居住地的官府报备。

如果受不了这种条件,适应了海外生活,还想要大明子民的身份,也可以,适用于海外子民的政策,有单独的身份证明,只允许在大明市舶司的港口停留不超过一个月,不允许进入其他地区。

同时,也要服从于殖民政策。

也就是官方殖民,亦或是民间殖民。

官方殖民自不必说,有官府的管理,而民间殖民,则类似于“三宣六慰”的管理模式,也就是其长官都由当地部族或政权的首领世袭,内部自治,但经济上要承担朝廷的征役差发和贡赋,土兵(当地军队)要接受朝廷或上级的调遣。

而郑和给他们的条件,就是后一种民间殖民的模式。

马尼拉,可以成为宣抚司或宣慰司进行内部自治,他们这些人,也可以重新成为大明的子民,但这块地盘,也就在名义上属于大明了。

这时候,少监的手里,出现了一块金字红牌。

这是大明授予“三宣六慰”的宣抚使或宣慰使的东西,考虑到郑和舰队要收拢一些航道上关键节点的当地势力,所以永乐帝也赐给了一些。

许柴佬的内心,有一些纠结。

只要拿了这块金字红牌,他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大明官方承认的宣抚使或宣慰使。

但代价是什么呢?

首先,从马尼拉汉人团体的内部来看,许柴佬的势力虽然强大,但并没有对其余各方势力形成碾压,他只是一个临时推举出来的头儿,现在做出任何决策,都得集体商量,他自己是无法独断专行的。

而一旦他成为宣抚使或宣慰使,地位开始凌驾于其他人之上,那么矛盾马上就会爆发出来……在许柴佬看来,这或许也是大明的一种计策,引起他们的内讧,好不费吹灰之力地更好掌控他们。

而即便不考虑这些,光是从外部看,也不容乐观。

因为吕宋国的汉人,虽然已经有了十多万人,但光是吕松岛上的土人,就有百万之众,汉人在吕宋国整体人口占比,恐怕也就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还是弱势的一方,而且这些土人,还不是未开化的野人,由于经常参与国际贸易的原因,他们的冶铁水平也不差,也有基本的武器和盔甲的锻造能力,所以汉人的其他技术虽然领先,但军事技术,并没有太大优势。

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素质、军事技术这些条件基本相同,那么比的就是兵力,而比兵力,吕宋国的汉人,是比不过本地土人的,处于绝对劣势。

毕竟若是他们承认吕宋国王的统治地位,那一切都好说,吕宋国王不会特意针对这些按时缴纳不菲赋税的下蛋母鸡。

因为之前马尼拉的汉人能够在此地栖息,重要的原因,就是吕宋国王的支持,国王不希望这里桀骜不驯的酋长们做大,所以才引入了这支外来势力。

但一旦他们宣布脱离吕宋国,成为大明的宣抚司或宣慰司,那性质就变了。

不仅吕宋国王会出手,周围的这些酋长们,恐怕也会组成联军,前来讨伐,把觊觎许久的马尼拉洗劫一空。

就在这时,却有不愿意归顺于大明的族长开口说话了。

“难道非要鱼死网破吗!”

听到这个的回复,少监淡然道:“鱼死网破?你们是聪明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么干对你们没有半点好处,毕竟,鱼死光了,网也未必会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