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伪钞(第2/5页)

事实上,不管是杨瓛还是施幼敏,都低估了解缙的疯魔程度。

都察院为什么查不到证据,还不是人证不足,而物证都被销毁了。

那好,解缙干脆就换了个思路,既然没有物证,那我就自己制造物证,然后递到你手里,到时候裤裆粘黄泥,不是屎也是屎。

至于人证,那更好办了,污点证人懂不懂啊?

对于黄淮布政使司和淮安府的上层,便用这个法子,而对于直接执行盐务的基层官吏,则用刘富春这枚棋子。

简单的说,那就是都察院或许还讲程序正义,但解缙不讲,他只要立功。

至于利益网络上的商人们,到了最后收网的时候,自有吴家的作用。

之所以不用吴家来牵连官吏,更是要解缙自己解决,那便是因为要保全吴家,将其坏的影响只局限于商界的原因了……当然了,要是解缙解决不了,那姜星火说不得最后也只能启动吴家,强迫其自爆了。

杨瓛见施幼敏跟他不是一路人,便晓得在这里耗着也耗不出什么结果来,径自起身告辞离去。

待出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衙门,杨瓛上了自己的马车。

“老爷,回府衙吗?”

“不回府衙,去外宅换辆车,空车回府衙,你亲自驾车,得去趟凤阳见布政使大人。”

杨瓛又对亲信吩咐道:“若是有人来问,便说我病了,闭门谢客,我几日便回。”

凤阳、淮安、扬州,虽然是接壤的地区,但从治所城池的位置来看,基本呈等边三角形,距离都是二百多里,这一趟,怕是要把杨瓛身子骨都给坐散架了。

但杨瓛不知道解缙什么时候来兴师问罪,如今事情十万火急又没个主意,也只好亲自去凤阳面见大BOSS了。

……

另一条线上,刘富春顺利得到了引荐。

“寻人问问”的典史把他带到了另一处房间。

在这里,面对刘富春的热情,反倒让几位官吏都颇感受用,毕竟谁都愿意别人吹捧自己,即便他并没什么太大成就。

“货物的事情呢,到时候自有安排,带你来这里,主要是想告诉你一些提盐的规矩。”

出乎刘富春的意料,这帮虫豸竟然上来就直奔主题。

本来,典史说的是找同僚问问联系商人出售货物的渠道,而不是他提盐的事情。

但如此一来,反而正合了刘富春的心意,因为在解缙那简单粗暴的设计里,其实最关键的,正是大规模地拿到盐务衙门这些中下层官吏的证据。

而这物证,姜星火亦是给他准备好了,就看刘富春怎么送出去了。

而对于这些官吏来说,刘富春的盐引是哪来的,他们并不关心,“纳钞中盐”从大明银行领的也好,还是原本从什么渠道获得的也罢,他们只关心自己在货物和盐引两方面,能抽到多少钱,这也是这些基层官吏的谋利手段。

而事实上,刘富春的盐引,正是姜星火为了回笼货币所行“纳钞中盐”时颁发的,是正经的朝廷承认的盐引,只不过大家都知道两淮盐场这里最近局势不对劲,所以提盐的,基本都是从江浙提的,很少有人往这边跑。

为首的从六品判官,先将一摞看起来不算厚的文书推到刘富春面前,示意他先看。

刘富春见状也不迟疑,拿起来翻阅,片刻之后,点头赞叹道:“果然周到,在下佩服。”

刘富春虽然是扬州商人,但却从未涉足过直接来盐场取盐这等买卖,而是属于二级分销商,但他深谙其中的门道,若是没有“纳钞中盐”这档子事,来盐场提盐,往往是最耗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若无强大背景和关系,根本不可能长久地从盐场里提出盐来。

刘富春作为一个各行业都掺和的商人,对这里面难度的了解远胜于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