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吏治(第2/5页)

在姜星火前世,张居正改革正是通过考成法的推行,才保证了大明这台锈迹斑斑的国家机器重新恢复正常运行,对于万历初期长达十年的各项革新,都起到强有力的推动和保证作用。

那么为何现在姜星火要来重提呢?

这里面的道理就在于,变法的第一阶段,是争“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而“该不该变法”的名,已经争论完了;第二阶段,是争得“实”,在朝廷那里也就是变法到底能不能富国强兵,能不能给国库搞来钱;第三阶段,就是变法的全面深入推进。

而任何变法政策,落实到了实地,都是由人来执行的,那么不管是出于目标的需要,还是得为三阶段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人事斗争,都是很有必要的。

“但臣以为,今年的考成法,未必会如预期那般上行下达,继而国朝一体通达。”

姜星火话锋一转,开始唱起了衰,这不由地让朱棣觉得有趣了起来。

事出反常必有妖……考成法是姜星火提出的,而如今却另起波折,想来是有什么算计在其中的。

但吏部尚书蹇义这时候却也站出来说道:“臣也有话要说。”

“讲。”

蹇义行礼说道:“考成法一事,臣以为是良策,但未必能坚持下来。”

“喔?此言何意,难道天官都认为考成法无法推行吗?”

如果说刚才姜星火的觐见,让朱棣只是有些意外,那么此时蹇义的补充,就让朱棣彻底重视起来了。

毕竟蹇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是没道理跟姜星火达成一致的,而且锦衣卫始终保持着对朝中重臣的关注,也没有发现两人私下里有什么交集。

既然不是事先谋划约定好的行动,那就说明,蹇义确实认为考成法有些弊端。

可这明显不符合蹇义的利益,因为蹇义掌管吏部,而考成法在事实上是对吏部权力的一次极大加强,即便蹇义真的认为有什么弊端,也不该说出来,否则是会影响自己的权力的,而手中的权力,无疑是这些大员们的立身之根基。

“空印案。”

蹇义的面色很严肃,神色间有些凝重,似乎陷入了对往事的短暂追忆。

空印案是洪武四大案之一,原因就是官员因为时间成本等实际情况,为了偷懒,直接在空白的公文上预先盖上印章,然后后面再填写上具体内容,有现实需要,但无疑是弄虚作假,被老朱发现以后,老朱相当重视,并且勃然大怒,然后就是人头滚滚环节。

“从空印案到现在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官员的懈怠以及对审查制度的消极对抗,是不避免的,这从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就开始了,这不是靠杀人能解决的问题。”

京察,在朱元璋死后,被改成了十年一次,而考成法的杀伤力,可比京察大得多,反弹也一定是更大的。

目前在很多官员的认知里,考成法,还是皇帝刚登基脑子一热,想整顿一下吏治,只要消极对抗,没几年就自动偃旗息鼓了。

而如果今年不仅考成法对天下官员出重拳,京察也对中枢各衙门再进行一轮优胜劣汰,官员们马上就会从幻想中清醒过来,继而人人自危,到时候对考成法的抵制,就会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蹇义接下来说的话,就比较难听了,甚至可以说是当着皇帝的面,在攻击姜星火。

“老臣以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国师建议行考成法以来半年,造册章奏繁多,各衙门似乎殆无虚日,颇为勤勉,但敷奏虽勤,而实效多少,还是未知之数。”

“所谓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大约如此……故而考成法之成效几何,还请陛下不要报以太大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