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作态(第2/6页)

纪纲愣住了。

朱棣拍了拍纪纲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朕知道你的意思,你是想劝谏,不过朕当然是有法子的。”

朱棣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阵,纪纲方才恍然大悟。

旁边的金幼孜听得心惊肉跳,不敢插嘴。

金忠作为朱棣的二号谋士,这时候是敢说话的。

金忠接着道:“大皇子的顾虑也不无道理,国师的权势越来越大,将来或许会难以遏制,但臣以为还不是现在,李至刚毕竟是要用的,也不宜把这件事拖得太久,便如陛下的策略,既能解决背后在推波助澜的建文余孽,又能钓出几条鱼来……压一压是好事,李至刚知道自己这次过关的不容易,方能对陛下天恩心存感激。”

“不过朕也有别的计较。”

“哦?”金忠愕然道,“愿闻陛下教诲。”

朱棣微微眯缝起眼睛,露出深邃的目光:“这次李至刚是添头,重要的事情还是在盐法上,或者说在《大明律》上,国师想要变法,朕也想要变,而要变的这东西,却不一样。”

“但无论如何,《大明律》不允许修改,是一定不行的。”

“陛下的意思是?”金忠吃惊地微瞪着双眼,他隐约理解了皇帝的思路。

“把立法的权力从刑部抽出来,刑部这次抱团的太厉害,朕很不喜欢。”

朱棣其实很清楚刑部这次为什么要抱团抵制,他甚至清楚,这是刑部联手做给他看的戏码。

立法权这种部门集体利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

不过朱棣懒得管,若是按朱元璋的标准来要求大臣们,那朝堂就空了。

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朱棣也打算削弱一下刑部的势力。

朱棣淡淡地吐出一句话:“重设审刑院,不过这次要叫审法寺了。”

审刑院,又称为宫中审刑院,宋太宗淳化二年置,掌复查大理寺所断案件,由知院官与详议官提出意见后报告中书奏请皇帝决断,宋神宗元丰三年废弃。

审刑院是宋朝初期,高粱河车神为了加强中枢集权所设立的,而如今重新设立的审法寺,职责却有所变化,目的是为了单独负责立法和修改法律。

如此一来,刑部的权力被削弱,只保留根本的审判和监狱两大职责,称不上元气大伤,但实力绝对是跌落一截的。

但站在皇帝的角度,他肯定不这么想。

对于皇帝来说,底下各部门的权力自然是越分散越好。

“那审法寺的主官?”

朱棣道:“刑部的两位侍郎虽然有些固执,不过朕仍然十分器重他们,这次犯点小错不要紧,他们都是聪明人,朕相信他们懂得怎么选择。”

“到时候你去当少卿,寺卿空着。”

朱棣点了点金幼孜。

“微臣遵旨。”没说话的金幼孜顿时大喜,拱手道。

胡俨被放了国子监监正,解缙去了总裁变法事务衙门当副总裁官,内阁众人各有远大前程,唯独他这个坚定的帝党没挪窝,确实让金幼孜有时候觉得心中焦虑,不过如今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

新的机构,直接担任少卿,稍稍做出些成绩,便可转任寺卿了,小九卿坐稳当了,再往上的侍郎、尚书,也就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了。

而这种负责立法和修改法律的机构,陛下显然是要拿在自己手里的,这也是这次刑部抱团事件的后果之一……这让刚刚登基一年的皇帝,认识到了自己在三法司系统内的掌控力度还远远不够。

封建时代,按理来说皇帝就是法,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皇帝是不方便直接插手司法的,而这时候,各个司法部门的主官到底懂不懂皇帝的意图,或者说愿不愿意照着皇帝的意图去做,就很重要了。

“好了,你们都下去吧,金忠留下,朕还有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