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一章 济养(第3/5页)

姜星火点点头,说道:

“以后你们给学生上课的时候,隔一会儿就叫人起来回答问题,不要自己一直在上面讲。”

“为什么?”下面的未来教师们,基本都是从各地的县级提学机构里抽调过来的青年教师,所以倒也有真敢问的。

“以后你们就知道了。”

姜星火敲了敲桌子,继续说:“先带你们简单过一遍,我只教一遍,都记好了。”

闻言,未来教师们立刻肃静了起来,连神态都庄重了些许。

谁都知道,听国师讲课,一般那可是皇帝、皇子们才有的待遇,如今有这种机会,定然是要好好珍惜的。

别的不说,光是以后说出去,“国师门生”、“谪仙弟子”的称号难道不能显耀于人前吗?

“第一个教学目标。”

“什么是行政决策?”

教案上都写着呢,但姜星火还是坚持看着眼前桌上并不存在的教案,念了一遍。

皇帝的新装?国师的教案?

不,更不是什么仪式感,纯粹职业病。

“行政决策,是指具有行政决策权的官府或官员,为了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从多种可能的行政方案中作出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经验决策与非经验决策;程序决策与非程序决策;确定决策、风险决策与不确定决策。”

姜星火抬起头,又点了一个学生。

“程序决策与非程序决策,含义念一念。”

“程序化决策又称常规决策或重复性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程序化决策的问题出现多次,因此可以制定出一套例行程序来作为解决的办法,每当这类问题出现时,就依照这套例行程序来解决它。”

高逊志在台下听得直皱眉。

所谓经验、程序、确定……这些东西虽然在以前大明官僚们的行政过程中没有搞的这么清楚,也没人划分,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而在高逊志看来,姜星火的教学过程,虽然把行政的各个步骤进行了标准化,称得上有创意,但实际上并不能改变什么,反而是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

非要弄一堆定义,有什么用呢?

这些人学会了又能如何呢?

不过坐在他身旁的曹端,因为没当过官,且思考角度不同的缘故,倒是别有一番体会。

曹端只是觉得,这种把事情规范起来,让一切都有条理可循,倒是很符合《逻辑学》的审美。

是的,事物不该是“大家都知道平常就是这样的”,而是“大家都知道这就是规定好的行事逻辑和准则”。

不过姜星火接下来的话语,倒是让高逊志有些兴致盎然了起来。

“好,概念过完了。”

“大家应该知道,这些概念是必须的,但光是概念,只能让你了解表象,对于帮助你了解知识的实质并没有什么作用。”

“接下来讲案例,大家应该能看到,案例那一栏,印的是:略。”

“纵观华夏上下数千年来的历史,我们理所应当地,能从所有有行政组织的朝代里,单独捋出一部《行政史》,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精彩的案例,因为太多、太精彩,所以无法斟酌筛选,这一版只写了一个‘略’,而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可能跟大家印象中的一些事情不太一样。”

“今天讲的案例是,蔡京医药。”

“我们都知道,自北宋以降,王安石的名声不太好,文人学者普遍批评的是‘北宋亡于王安石变法’,这一点我以我的署名,在《明报》上做了几篇社论剖析,想来讲的很清楚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行政学校里,聊点庙堂相关话题当然是不可避免的,而《明报》作为主要的舆论导向工具,在【奉天殿廷辩】过后,由夏原吉起草的会议纪要和相关的后续文章,自然是一茬接一茬地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