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地球(第4/8页)

“所谓贸易顺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譬如一年吧,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大明的出口金额大过某国的出口金额,或大明的进口金额少于某国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大明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反之,对某国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

朱高燧第一次开口道:“那也就是说,对于贸易双方的利益来讲,其中得到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我们俗称‘占便宜’的一方,而得到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吃了亏’的一方。”

姜星火点点头,说道:“便是这个道理,完全可以这么看,因为贸易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贸易顺差的一方,就是净赚进了钱;而贸易逆差的一方,则是净付出了钱。”

解释清楚了概念,至于大明为什么会顺差,反倒没人疑惑了。

……世界第一强国跟你开玩笑的?

“所以如果具体缩小到一次贸易,顺差的部分,完全可以让对方用粮食来作为支付结算的物品,如此一来,黄尚书觉得手工业品通过海外贸易增加的经济总量,还是不能吃不能喝的账面数字吗?”

那这样的话,逻辑就成了:

农业→获得粮食

手工业→贸易顺差→获得粮食

黄福与蹇义面面相觑,姜星火要这么搞,那确实把粮食带回来了,你甭管是大明生产的稻米还是日本、占城生产的稻米,不都是一样吃?

“粮食乃是国家根本,怎可依赖于海外贸易?番邦之国非我族类且不沐王化,若是经常贸易逆差,大灾之年不出口给大明粮食又该如何?”

朱高煦忽然冷不丁冒出一句:“大明挣这么多顺差,难道都堆在府库里吗?大明的水师是干嘛的?商船能海外贸易抵达的地方,军舰就无法抵达吗?”

黄福:“……”

蹇义:“……”

但尚书毕竟是尚书,很快就反应了过来。

蹇义道:“那若是大灾之年,外国也没有粮食呢?威逼恐吓或出兵明抢都抢不来怎么办?而国内的大明子民,如宋朝一般都去从事商业,农夫数量减少,粮食产出减少,到了彼时岂不是又有社稷倾颓之险?”

这就是为杠而杠了。

不过既然是政策推演,那么自然要考虑到所有未来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杠一点倒也无可厚非。

这时候不能提储备粮,因为这东西姜星火在常州府就见到了,太平年岁久了根本不靠谱,朱元璋又不是没想到过这种事,可常平仓还不是被盗空了?

而且如果扯了储备粮,那就会陷入到“若是大灾持续多少多少年”又该如何的问题里。

你说要是连年灾害,不搞海贸外贸易,没人从事工商业,国家一样顶不住。

那他就会说,你怎么知道如果绝大多数人口都从事农业,到时候顶不住?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在农业时代,没有大规模普及化肥、除草剂、收割机等产物,单位土地的产出确实跟劳动力投入的数量有关系,越精耕细作,亩产量就越高,你别管浪不浪费人力,你就说是不是这么回事吧?

这一点是事实,姜星火是无法否认的。

所以从一开始,就要在“储备粮”这个岔路口绕开,另寻他途。

“方才说贸易顺差用粮食结算,其实是为了短期内保障因为海外贸易而进行的人口转业不影响大明的粮食总量,但实际上,粮食的问题,大明三百年内是不需要发愁的,而三百年后如何……太祖高皇帝的制度过了三十几年都未见得合‘时’,诸位又何必担心呢?”

姜星火此言一出,犹如一颗石子投入了湖面,奉天殿内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需要发愁粮食?这怎么可能?”

“廷辩之上,国师不可妄言。”